小学的计算或者解决问题,常见的模式是结合一个有故事的情境的问题。比如:红红有5个苹果和三个梨,红红一共有多少个水果?
学生在经历学习活动主要包括两个转换:
1.通过对文字表述的情境性问题进行理解,将文字叙述转换为直观的图形。
2.将数量关系用算式表示出来,通过计算得到答案。
这个思考过程是从情境到算式的学习活动。反之从算式到情境的思考过程,就会蕴含着更丰富的思维活动,即“给算式讲故事”。
“给算式讲故事” 即我们把“从情境到算式”的思考过程理解为“为问题找答案”,反过来“从算式到情境”的思考就是“为算式找应用”。从情境到算式,结果通常是确定的,而从算式到情境具有广泛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这样的思维模式令我眼前一亮,在平时教学中我们总埋怨班里的学生思维不活跃,学生死气沉沉,不会思考问题,而我们老师却很少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是不是太过于传统,太过枯燥乏味、单一,导致学生对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也越来越懒得思考问题。
是的,我带着这一届上来,下学期就是五年级的学生了,我深有体会他们现在的处境,我们班在课堂上大多数同学都不发言,也不思考问题,每节课来来去去都是那几个同学回答问题,随机点名起来回答问题的小孩一般都是一声不吭,点了几次都不回答,有时候为了不浪费时间,也就懒得提问了。从概率上来说很多同学不喜欢回答问题都是不用心思考,把心思都用在发呆上了。当然也有特殊的孩子,她不喜欢回答问题,但是他专注力很强,上课特别认真思考,听课。
这样带出来的学生我想思维能力肯定得不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因此必须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主动去思考,有兴趣地去学,这样的课堂才是最长久之计。
是的,在课堂上我们稍微变一下思路,改一下方式,多发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让学生真正从“情境到算式”转为“算式到情境”的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得到真正的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