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激情是仅靠压抑解决不了的,释放则是不错的选择。
在所有的准备都没还就绪,昨夜,突然地开始了一个长篇的创作,两个小时里1500字的速度,突然却有着节制。想看看这样的速度下,会写成什么样子。结果,也许是楔子的原因吧,文字里没有激情,没有跌宕的情节,只是叙述、只有伏笔。
有的作者在创作时是不用做什么准备的,他能够狂放地一气呵成,其文字极富激情、情节跌宕起伏。大概,有可能,这样完全靠着一时的激情来创作的文字,其本身就充满着情绪的吸引力;并且,因为作者的天马行空,也让故事情节更漂亮,更是好看。这样类型的创作,在青年读者来看是很有吸引力的,它正切合了这个群体的心理需求。但是,如此创作手法在长篇作品中并不多见,也就是在晚清时期,当报业走向迅速发展时,对于急就章的需求增多的情况下,才陆续地多了起来,及至后来的金庸古龙的作品也都在其中。
急就章式的创作历来不被看好,被认为过分草率,是对文字、对读者的不尊重。在传统文学作品中,创作是极为严肃的,因为作者在生产着的是活生生的人;让这个人物去经历真实的现实,而读者又是对作品环境熟透了的社会人,这便让作者不敢肆意妄为。古典时代里,人们对文化的尊重是作者不敢天马行空的重要原因。如今,在人人识字读书的时代,文字已经不再高大上,写作也可以成为普通人消遣甚或谋生的手段,往日的恭敬自然就消失了。不能不说这是我们这个环境的独特。
为什么说急就章是我们的独特呢?网文作品属于通俗作品,属于商业作品。相比于我们网文的十多年历史,国外的现代商业作品发起的要更早,也发达得多。但同样是商业作品,他们的创作态度和社会效应却是不同的。我们的网文,包括金庸等人的武侠作品都是急就章,基本上是用来消遣的,没有多少积极的社会意义;而他们的商业作品的创作却是非常严肃的。他们不会满足于情节的快速推进、文字的迅速递增,而是不断地进行作品的深度挖掘;即使是一部商业作品,他们也要挖掘得足够深,也要获得积极、友善的社会价值。比如《肖申克的救赎》,读者所得到的便是“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的警示,许多人因此而认真地审视自己的人生之路、认真地对待生活了。我觉得,一部商业作品能够得到这样的社会效果,它就是很了不得的。
在创作中,他们也更是相当地考究。从文字的细节到冲突的设置、情节的推进,都做得相当仔细,用以达到人物性格的充分展示,这些都是我们动辄日更6000字根本达不到的。对于商业作品,两者遵从的都是读者需求原则,只是因为创作态度的不同,而得到了不同的结果。难道我们的读者就一定是浮躁的、肤浅的,不能够深度思维的低文化素质的群体,我们的商业作品就只能在这种低端、或者低俗的环境里与读者循环往复地相互撕扯着?难道就没有一个可以解决的方式?显然,不是我们不能为,而是基于环境的问题,机构只是谋取被动发展的路子而已。
说了这么多,那么我自己呢?怎么样才能够达到自己的所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