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的年代里,据说眼泪是女人最好的武器。
其实莎翁原作里更准确的说法是“脆弱,你的名字是女人”,而且这句话是源自于哈姆雷特在看到他的母亲于他的父亲去世后一个多月就改嫁他的叔父,有感而发。这剧情好复杂的说。
莎翁活着的年代,是伊丽莎白一世当政 。女王时代,也并不妨碍女人事实的做为第二性的从属地位,这也是他的原文从相对客观的“脆弱”被后人坚持改为有定性意义的“弱者”,这样的描述才会更强烈,更有对比性。同时把眼泪做为武器,那目标自然是为了赢得战争,而女人做为主语时,她的敌人便只能是男人。
于是,后来的女性平权运动,即便不是为了战胜男人,至少也应该是与男人一样。
比沙翁小差不多50岁的曹雪芹,写了中国及至全世界最美好的女性群像。他笔下的林妹妹爱哭,凤姐姐会笑。不爱哭也不大笑的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
不食人间烟火的林妹妹可真是爱哭啊,“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爱哭的林妹妹是如此的柔弱“行动处如弱柳扶风”,柔弱的林妹妹的眼泪不为换宝玉的心疼,而是要还他前世灌溉之恩,你的爱给了生命,我只能用一生的眼泪来还。这样的眼泪不是武器,是有情人情到深处情难自禁。这样的眼泪何其珍贵。
世俗的凤姐姐是很会笑的,她不识字不会写诗,可是杀伐决断,“脂粉队里的英雄”,“男人也万不及一的”。她大笑着出场,“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微笑着杀人,“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这样刚强的角色该哭也还是要哭的,琏二爷要杀她,她就一路哭着奔向贾母,最后的结局“哭向金陵事更哀伤”,终究是悲剧一生,可她至少还有哭泣的权利。
爱哭是天性,会笑是本事,谁都知道笑比哭好,可是什么时候,女人的笑与泪再也不能发乎情出于心了呢?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的真性情何时变的如此奢侈了?
“尽管心里很难过,也要保持微笑”,如果同样是假装,装笑为什么就比装哭更高级更勇敢?
在一篇关于杨超越的报告中提到,跟她一起的女孩一种艰难的走过来,谁都可能碰到过不去的坎,于是会哭,只是别人都是躲在厕所里哭,有时一个人,有时是几个人一起,哭很久。如果你发现一个人好长时间不见,去厕所里一定找得到,必定是在那里哭呢。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到了女人这儿,便加码成了”伤心有泪不能弹,欲哭须到背人处“。因为流泪似乎就代表示弱,示弱就表示你不及男人,要靠男人的同情与保护才能有所得,这样就不算是凭真本事了。
好莱坞大片里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女性英雄做为主角独立成片,武力值爆表到几乎是宇宙第一人的惊奇队长,照例长发飘飘凹凸有致的符合直男审美,也还有大批影迷嫌她不够美丽。而更多的与男主一起冲锋的女人们,狂奔或者打斗,脚上则始终要踩着三寸高跟鞋。
所以现代女人的独立,就是必须好看不能哭泣?这是什么逻辑?老子说“柔弱胜刚强”,以放弃天性为代价的求平等可能是真的平等么?一定要让自己不像个女人,内心真的有看得起女人么?
<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里谈到女性领导者,用大量的实例证明,圆润柔软是她们最了不起的力量也是最独特的优势。因为柔软才足够韧性抗得住最难的困境,因为倾听才能整合最多的支持获得最好的势能。
如果说星座的宿命论是可笑的,因为区区12组简单粗暴的分类就要涵盖如此丰富多元的人生际遇,那仅凭男人与女人二元分类就去定义一个人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不是更可笑么?
真正的女人平权其实很简单,女人就可以是女人天然的样子,无需矫饰,能自主选择,自由表达,不必刻意去成为谁或刻意的不能是谁。
眼泪不是武器,软弱不是原罪,甚至成功也不是必需。 活在自己最舒服的状态里,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不完美可是很自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