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参加一个课程时,要面对一些不“习惯”的动作。首先,是被要求要记笔记。说实话,我有20多年没大面积的记过书面笔记了,一般情况下,我都是快速记忆要点,结合同事记录的笔记做些偶尔回顾而已。但这次的学习,一定要提交笔记,我必须要遵守这种原则啊。于是,自己尝试着做了一些笔记,其实一页纸上往往就记录几个关键字,字倒挺大的,确实是“要点”笔记。
有时候,接受环境的逼迫,主动打破“舒适圈”还是挺好的。在被要求交笔记的这种学习要求下,适当的压力助推着我开启了新的成长方式。
还有个不习惯的是,老师会相对“啰嗦”的讲那些背景,我很期望听重点和关键,毕竟时间宝贵呀。但是,如果没有真正听明白老师的“重点”,就盲目的用自己“以为的习惯”去“对抗”,那其实就非常的自以为是了。
既来之,则来之,勉强的老实听话吧。守住“首孝悌、次谨信”的恭敬心,反复严谨的听背景并写笔记,才能觉察究竟是不是真正的重点。
在这种状态下,我让自己先把心放下来,耐心的去吸收老师的每一个讲解。当我真的开始随着老师的脉络去聆听,记录第一、第二、第三时,感觉自己如同天真的幼儿园的小朋友,倒也特别的简单、好玩和有趣。记录到第四点时,忽然感觉到这看似最普通不过的背景交代中,却隐藏着巨大的奥秘,居然如此博大精深啊。
这是传承几千年的经典,岂有一字一句是多余而随便的。自己从道理上以前也明白这些,但难免有走捷径的妄想偏好,这些习气并非时时可以觉察到的。学习经典或者接触老师,往往是“一份恭敬一份收获”,自己的恭敬心若只有千万分子一,对应的收获和领悟往往也最多千万分之一了,力是具有反向作用力的。“随顺变化”(403)
当我开始全然的融入被要求记笔记和听每一个字的时候,似乎有所谓的“空杯”状态了。经典上的每一个字,老师或同学的每一次讲授与分享,都让我有如获至宝的喜悦。
在面对看似不合理的要求时,要分析是用圣贤经典的原则去靠近经典的学习呢,还是正在背离圣贤的智慧呢,只要是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光明和智慧”的要求,无论合理还是不合理,都无条件的接受吧。
聆听正确的声音,而不是只听看起来合理的声音,永远莫被外境干扰而丢失了正念。这好比《弟子规》中有“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的原则,不管“亲”是用“爱我或憎我”的方式来要求自己,尽孝的真心永远不丢失才是真正走在了圣贤的路上,岂能因为别人的憎恨就放弃了“孝心”,就放弃了厚德载物的“孝悌”善念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