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课堂上听到老师说简书和热评的作业时,内心真的时非常拒绝的,一是觉得每周都会有固定的作业,毕竟大二的广告狗作业本来就多的要命,还布置这种“与专业无关的作业”,二是觉得自己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认真读一本书。因为老师在课堂上提到过“鼓励同学们去读一些工具类的书籍”,所以第一周的时候为了完成作业去粗略地读了一本书《文案发烧》,第一天看了几页,就觉得这本书就如同我们高中的课本那样无聊,根本提不起兴趣去看,为此还将这本书抛弃了,期间还去读了以前看过的《许三观卖血记》,觉得这样有情节的书才更有意思,后来为了写简书,才把第一本书粗略地读完,可能真的是因为自己阅读地不认真,写简书的时候更是无从下手,这也是我的第一篇简书《不只是简单的文案写作教程》写得很随意和没有内容的原因。后来在16级传播学的简书圈里看到其他人非常优秀的作品,顿时让我挫败感十足,下定决心要认真读书,写自己的真实阅读体验与感受,这样内容才不会显得单薄无力,也正是这样强制性的每周阅读,让我觉得读书不需要挑时间,只要自己想读书,时间总还是有的,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
大家都说大学是读书地好时候,但是我觉得自己目前为止读书最多地的时候竟然是最忙碌的高中,可能那个 时候真的是压力太大了,只有读书才能让自己静下心来调整心态,而到了大学以后,整个人都放松下来了,时间总是被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占据,所以我总觉得自己很忙碌,没有时间去读书,这似乎也是一种借口,每天把时间都浪费在玩手机,看视频上,即使偶尔看书,也会选择一些小说,尤其是侦探类的小说,觉得它们更有趣,更能吸引我的注意力。但是这学期因为有简书的作业,应该说是我上大学两年以来读书最认真、最有规律的一个学期了,从《文案发烧》到《广告人手记》,再到《乌合之众》《传播学史》等等,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这些专业类的书籍好像不再那么枯燥了,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感受那些专业领域的符号、知识,读《广告人手记》时,真的能感受到叶茂中先生的那种风趣幽默,他把专业的知识用一种趣味的方式表达出来,吸引着你的目光阅读下一章,不是像课本知识那样单纯的条框逻辑,而是运用生动的例子,幽默的语言去阐述一个专业领域的东西,让你即使面对这种枯燥无聊的知识,也会兴趣满满地读下去,也能从文中的语言看出叶茂中对广告行业的喜欢与执着,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也给了我一些学这个专业的信心。再来说说《乌合之众》这本书,这本书我是在别人的推荐之下去阅读的,花了两周时间去慢慢读,还是有些地方不是很能看得懂,可能是自己阅读量的问题,总是感觉书中有些东西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不过值得开心的是即使会看不懂、不理解,我还是有兴趣去读完它,甚至愿意花时间去研究书中所说,我想这应该就是阅读习惯的开始吧。
至于热点评析方面,虽然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每次都能涉及到与专业相关的领域与知识,但是因为作业,就是强迫自己从一个看热点事件的“吃瓜群众”变为了分析者,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很多事情的传播都能第一时间在微博上掀起热潮,而我又是一个特别喜欢刷微博的人,所以基本每天都会看微博,以前都是随便看看就过去了,最多的时候也就跟一根后续事件,而现在看到一件事,首先会思考这件事有没有可能成为我热评的“主角”,这个时候就必须眼分析这件事情背后的因素与原因。
总的来说,老师布置的这个看似与专业无关的作业,在潜移默化的帮助我们养成一些好的习惯,我不记得在哪里看过一句话,说是“现在社会,你多学一些东西总是没有错的,你多学一项技能,以后就少说一句求人的话”,我觉得是非常有道理的,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读好书,让自己内心变得充实,由量变达到质变,那就需要你慢慢积累,相信这些积累都是值得的。最后已高中老师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来结尾:”以后的你,一定会十分感谢现在这么拼命努力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