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电视节目中看到过某些文画真迹的视频图片资料,上面分布的各种形状字体的朱红印章尤其显眼。一代代流传下来,虽前世已湮灭于历史长河之中,但这些印章通过它主人所在朝代,可以想见这幅作品辗转曲折的漫游史,图章们与作品本身相互成就,互相丰富,更加耐人寻味。
古代书籍不像现在印刷这么方便,打字排版一个人就能完成,如若要求不高,一般的打印家庭中使用的打印机一顿饭时间就能完成一本书。古代除去最初承载文字材料的甲骨,到后来的竹简、木牍外,让文字著作得以大范围印刷流传的还要数蔡伦发明的纸张。
有了载体,印刷也是个大工程,古时使用最多最为我们熟知的活字印刷虽然可以程序化大量印刷,但前期准备工作刻字与一个一个字的排版却是极费时繁琐的。不少书为绕开这一复杂工序,依然是采用手抄式。
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理解,古时某位名家某个刻本的印刷品受欢迎的程度,在一个朝代过去之后,比如明清人尤其喜欢收藏宋朝时期的刻本,特别大家著作,名家刻的善本。但数量有限,再加上各种原因的损毁,能流传下来的都是珍品,这也是为什么一幅作品上有那么多图章的原因。
每一个图章就代表拥有过的人,除了绘画作品,不少书本上亦是如此。尤其让人大开眼界的是一些藏书家的图章,不是我们常见的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的名字图章。而是长长的一句话,最长的有百字左右的图章。基本可以从图章内容窥见藏书人的心思。
宋代著名诗人尤袤,公然声明他藏书的目的是:“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真是浪漫之极。
陈仲鱼有一方文印上书:“得此书,费辛苦。后之人,其鉴我。”
陶崇质有一方文印上书:“赵文敏公书跋云:聚书藏书,良匪易事。善观书者,澄神端虑,净几焚香。勿卷脑,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勿以作枕,勿以夹策。随开随掩,随损随修。后之得吾书者,并奉赠此法。”
汤氏藏书上有一方大印上书:“见即买,有必借,窘尽卖。高阁勤晒,国粹公器勿污坏。”
从一方文印,仿佛看到它主人的样子与性格,最主要的是这些藏书人也许在收藏最初就知道他们的藏书终有一天会天各一方,他们能做的只是告诫子孙努力守护,或者告诫后人拥有此书者,能爱它,惜它,敬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