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两个故事。
一个是亲身经历的。
有一次和朋友们去爬长城,在返回的路上碰到几位外国友人问路,恰好我们几个人都是四级的渣渣水平,面面相觑中,某非知名美少女学姐非常自信的冲了上去,然后在手舞足蹈中,用肢体语言和时不时蹦出的单词完成了一次愉快的沟通~
这种天生的哪怕老娘不会但老娘就是能搞定的霸气一直让我等后辈深表叹服。
另一个故事是从武汉道无形手工馆的超哥那听来的。
超哥有个朋友,外语不大好,但有个和这特点不太搭的爱好,就是特别喜欢去国外玩,而且从来不跟团,就一个人走。每到一个地方就拿出咱们武汉的特产“热干面”,给对方煮面吃,用“面”来交朋友,据说增进感情的效果特别好~
有一次,那位朋友去了意大利,在一座小村庄里,村里有位老人是出了名的脾气不好。但那朋友倒是无所谓,反正语言不通,就算骂他他也听不懂,但老人也不会英语,那该怎么聊?总不能直奔厨房烧水煮面吧?
他用的方法是画,把想说的东西画下来,然后两位大老爷们,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画”得也还蛮high的。
这两件事给我的启发是,语言的本质是为了方便沟通,但沟通并不是只能通过语言。
此外,我也有过一些和外国人交朋友的经历。
之前认识一位韩国姑娘,源起是在现在已经被“打砸抢烧”过的绿客屋那举办过一次“世界美食”活动,呼吁各国友人带他们家乡的美食来参加,然后作为不要脸的主办方,我们的最大职责就是帮大家把带来的美食消灭掉。
那一次有位智利的朋友还有两位韩国的姑娘带来了好多好吃的,然后我用蹩脚的英语,他们用不那么熟练的汉语边吃边聊了好久。
后来,北约做六人局的时候,有次我当局长,于是邀请了一下韩国姑娘过来吃饭,但我不知道她换了学校,以至于让对方从快到通州的二外,坐了两个小时的地铁来了五道口,感觉还蛮不好意思的。最后由于太晚了,还让韩国姑娘跟着回洁哥家住了一宿,哦,洁哥是个很豪爽的妹子,在我们心里是大姐大级别的人物。
再之后就不太好意思邀请韩国姑娘过来玩了,实在是太远了!
不过后来还是有交集。
韩国姑娘后来转校来五道口这块读书,但学校的外国留学生公寓满了,她只能在外面找房子,在语言不通中国的各种app也看不太懂的情况下,她没有提前找好房,直接开学的时候回来了,租了两天宾馆边住边找。
姑娘,你也真是心大啊!韩国租房真的这么容易吗?但这是天朝啊~
由于我刚好住五道口这块,于是姑娘问我能不能帮她找房子。之前感觉别人来参加一次聚会跑这么远实在是太给力,同时在国外生活也确实听不容易的,于是想着答应了下来。在得知大概的预算和她之前为租房做好的准备后,额,我只能硬着头皮开始找起了app。
紧接着在两天里看了大概十所房子,从自建房到有奇异味道的公寓,再到深居幽巷的贫民区,我发现,诶,咱帝都五道口原来还这么立体丰富啊,真的是好多房型我都没接触过咧。
好说歹说,最终还是在朋友的帮忙下找到一所靠谱点的房子,也算把这事给解决了。
但这个过程里我发现,在国外生活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啊。
回想一下自己刚来北京的时候,虽然住是有着落的,但单位的同事年龄差距聊不太来,生活里认识的新朋友也不多,感觉虽然住在这个城市,但并不觉得自己和这座城市有什么联系。很多次深夜,都看着窗外的车流发呆。我想,在国外生活,应该是这个的基础上,再加上周围的一群人都是说着自己不熟悉的语言,虽然能随时联系到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人,但放下手机,当下听到的,所处的,就是另一个世界。
如果有一天我去巴黎留学,我想应该也会有一段很难熬的时光吧。
不过,就像之前说的,语言虽然能够成为沟通的障碍之一,可你如果真的想和一个人交流,也总是有各种办法的,在远古时期,那时候没有文字和语言,类人猿们不也一样沟通交流打猎么?
同时,有些人和你说着同样的话语,也经常并不能明白对方在说点什么,语言,常常也是误解的根源。
而听不懂,倒还省了这些烦恼,只留下最简单的好或者不好。
但愿今天到澳大利亚开始"working holiday"的CC,新的旅途,无论顺畅或者不顺畅,都能享受这一路的周遭,哥们,真的是明年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