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又称“求以得,罪以免”“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前后表述似乎是矛盾的。从各家注疏解读看,仍有漏洞。现尝试补阙如下,供诸君参考:
第一,“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先看老子的核心观点——“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在老子看来,天道永远是中性的、平衡的,它不会偏向谁,不论好坏,也不论仁与不仁,存在即合理。试想,如果天道好仁,那世间早就应该无不仁之人和不仁之事。因此,天地不仁也好,天地仁也罢,都是天道的表现形式;而奉行天道的圣人,也理应如此,顺势而为。之所以称“天地不仁”“圣人不仁”,是为了突出强调,告诫人们不要对天地和圣人有过高期待。
第二,“求以得,罪以免。”上天有好生之德。这里的生,指生万物,包括仁与不仁、罪与非罪。而生的尽头是灭,也包括万物。因此,万物生灭,自有规律——所求合乎规律,则得,所谓“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其罪尚未达到灭的大限,则免,所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如是而已,无关好恶。
第三,“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如果你处于人生的低谷,不要指望老天会怜悯你、搭救你,因为它是不仁的,它只会站在更好的维度,冷静客观地来实施天道轮回。此时的你,只有认清“风囗”、踩准“赛道”,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顺势得救。慈,是慈爱宽厚义;卫,作保卫、安慰解。以慈卫之,就是让你放宽心,用时间换空间,静待天道轮回至对你有利的那一刻。
第四,“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两句看上去就更矛盾了,既然天道不亲近任何人,为什么又特别眷顾善良的人?其实,这里的善,指善于、擅长。即,天道往往眷顾擅长奉行天道的人,不管他是善人还是恶人,因为天道无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