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知和行的割裂

知和行的割裂

作者: Grit阿尔法 | 来源:发表于2022-02-12 20:08 被阅读0次

知和行的割裂

20220212

知在某些情况下,只会给人增添无限的烦恼,这种知一个核心就是没有办法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而所知的内容又可能和我们自身有关,但是我们无法改变其最终的结局。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死亡,我们都知道自己的结局就是死亡,我们无法改变这个结局,不知道曾经有多少人想要长生不老费尽心思,最终只能是选择无条件的接受自己的死亡,再厉害的人也不可能改变这个结局,古代的有些帝王富有四海,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寻仙问药,还是无济于事,还得接受自己的死亡。所以死亡是人类比较忌讳的事情,忌讳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它无能为力,内心对死亡是恐惧的,不怕死的有吗?确实有,但是没有多少,凡夫俗子都是怕死的,面临死亡的时候都要瑟瑟发抖。

所以说,死亡这个知,哪怕我们再怎么践行去改变都是徒劳的,我们只能做到延长自己的寿命,比如说有些人特别注重养生,这样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自己的寿命,这是一种正确应对死亡的方式。

假如一个人知道自己最终的结局是死亡,认为自己最终反正是要死的,索性就混吃等死了,也不做任何努力了,一想到自己的结局是死亡,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也没有兴趣了,而是这么想:反正自己是要死的,不管干什么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既然是这样,何必要拼死拼活的拼搏呢。那这样的知和行就是割裂的,知虽然是正确的,可是我们的行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虽然人最终是要死的但是没有到达生命的终点,就用最终的结局来指导当前的事情,这就是知和行处于时空上的错位,当前的行不应该是那个最终的知,最终的知也对当前的行起不到指导是作用。

知和行的这种割裂在日常生活中是常有发生的,这就是一个人无法活着当下的表现。一个活在当下的人一定是知行合一的,就是当前的知和行是匹配的,可以说一个人的任何幻想、不当行为都是知和行割裂造成的。比如说有的人很爱一个人,可是由于某个原因就分手了,让自己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一下子就感觉以后的生活没有希望了,甚至感觉活着都没意思了,这就是很明显的行和知的错位匹配,事实中遭遇到的打击就是行,衍生出来的厌世情绪就是知,按道理来说,感情失败了,放到整个生命过程中,也就是生活中的一次经历,却把这种打击无限的放大,和生命终结联系在一起,这就是知和行的割裂。

知和行的割裂对于很多人来说,是经常发生的,当这种情况出现时,一个人就不可能活在当下,对现实也就失去了掌控力。

相关文章

  • 知和行的割裂

    知和行的割裂 20220212 知在某些情况下,只会给人增添无限的烦恼,这种知一个核心就是没有办法落实到具体的行动...

  • 回归极简还是居于繁华

    由于个人阅历的局限性,我觉得有些书在读的最初阶段,是无法和作者就这本书的中心思想达成一致的。会有种知和行的割裂感。...

  • 知和行

    知而不行不是知,行而不知未可行。 李岩努力是一步一个脚印,我深感欣慰,留意昨天带她的老公一起来,大家能够一起组队在...

  • 知和行

    并非不知 只是不行

  • 知和行

    知行合一。 知和行,本为一体,只是被阻隔开了。 知道是大脑,行动是身体和大脑。 所有人只是在大脑中过了一遍就以为自...

  • 思想的秘密--人性 4

    欲、知、行三者若能真正顺序闭合、和谐、适当,那人是不至于心理困惑的,只有当三者之间有了冲突、割裂、不合比例,人才会...

  • 行知中学的新高考学校行动策略

    上海行知中学校长 陈振华 行知中学和陶行知先生简介。

  • 知和行的距离

    曾经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从头到脚,为什么呢?因为知易行难。 这话真是太有道理了,可以说每个人对...

  • 第6天~《传习录》书评3

    知行合一 朱熹是这样看知和行的:“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阳明则是:“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

  • 《行是知之始》读后感

    这一篇陶行知先生不认同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以生活经验和科学发明上的案例来证明“行是知之始,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和行的割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alxl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