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历史高考评价目标的文字表述比较概要,而内涵却很丰富。我们对能力要求的内容进行了分类。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十项能力要求被切割成四个类别,即“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历史阐释”、“文字表达”。这种分类在某种程度上明确了测量的视角。
在测量上,对这四类的要求也有区别,区别的依据主要是知识、方法和思维含量。今天以第一类:再认、再现历史知识为例,它包含两个方面:
1.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
2.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
所谓“再认、再现”,就是要准确地反映史实原貌。之所以把这类分为两个具体目标,是因第一条比于第二条来说是更为基础的东西,第二条是根据第一条的内容被人为地概括出来的东西,比较系统,但仍属于反映历史原貌的内容,它只要求准确地再认、再现,不要求发挥和阐释。这两个方面概括了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知识含量高。如果依照选择题的考查功能、内容的能力层次和特征等,可有下列设计方式:
1、再认、再现历史知识
(1)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以2022年全国甲卷24题为例:
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座号 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A.孔子B.老子C.韩非子D.墨子
该题通过材料“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座号食,帝何德于我哉!”考查了对老子“无为而治”的理解。这就是考查考生再认、再现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2)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以2022年全国甲卷30题为例:
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
本题以抗日战争时期朱德和毛泽东对边区政府特点的阐述,启发考生认识边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新民主主义特征。这就是考查了考生对抗日战争时期民主政权建设过程中的新民主主义特征这一阶段特征。
(二)
如果依照选择题的考查功能、内容的能力层次和特征等,考查第二类材料处理可以从以下视角来考查。所谓材料处理,包含三个方面:
1. 阅读理解历史材料。
2.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得有效信息。
3.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那么高考选择题中是如何考查材料处理的呢?
(1)阅读理解历史材料
一般来说,全国卷考查阅读理解历史材料类型的题主要集中在24题。以2021年全囯甲卷24为例:
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该题只要阅读理解了题干提供的材料,了解材料中老子和孔子都是围绕“礼”来展开的讨论,就比较容易选出A。
(2)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得有效信息。以2021年全国甲卷26题为例:
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试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该题依据宋代婚姻论财的社会现象设置情境,考查宋代理学家对婚姻论财现象的批判态度,强调婚姻之事是对先祖宗亲的继承和延续,意在维护礼教纲常,这需要对材料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才可以选出正确答案。
(3)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以2022年全国乙卷28题为例:
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根据材料“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可知陈宝箴主张变法改革,但其又要求销毁《孔子改制考》,原因是陈宝箴意识到“康学”盛行会导致“民权平等之说炽矣”,这样变法改革可能会遭到顽固派更激烈的反对,故陈宝箴的做法客观上有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选C项。本题要选对,需要考生充分利用题干给出的有效信息对维新变法进行说明、论证。
(三)
第三类历史阐释,它包括四个方面:
1. 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
2.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
3.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
4.史论结合。
众所周知,选择题的缺憾有:一、不容易测量以充分发散为思维特征的重要能力,如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等;二、无法测量学生的思维过程,而只能得到其思维结果。从这两大缺憾可知,历史阐释类的能力3和4在选择题中是不容易测量的,在材料分析题中更容易考查。因此在本部分,我们重点探讨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和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这两项能力在高考中的应用。
我们首先探讨第一项,对于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要求程度应该是准确、合理、周到。刘芃主任在《考试文集》第279页中说:“对于“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要求程度应该是准确、合理、周到。也就是说,这一项虽然知识要求容量很大,但在测量上伸缩性并不大,它基本上是要求人们根据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初级历史思维的能力,将历史知识按特定要求进行本质的、系统的整理。因此,要求其准确、合理、周到是符合这一条目标的具体情况的。”
(1)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
以2022年山东卷选择题第6题为例:
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
A.求富强国 B.以商立国
C.实业救国 D.富民兴国
本题的难度并不高,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史上洋务新政和清末新政目的上的共同之处。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作为地主阶级发起的两次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的自救运动,在内容方面都涉及兴办近代企业,受地主阶级的阶级属性影响,其兴办近代企业的目的在于获取经济利益,以增强政府的实力,故求富强国为正确选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