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山夜话(2024.5.29)
最近在读一本书,读不懂,但是仍在读,为什么?
其一:读,然后知不足。
苏格拉底说,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在无限的知识面前,人是何其微小的存在。读接近自己理解水平的刊物书籍,轻松且愉悦,此为阅读的舒适区。但是,平静的水面练不出精干的水手,总在舒适区,不能成长。所以,还需要有读不懂的阅读体验以及挑战,来让自己意识到危机和压力。此为对自我认知的定位助力,让自己时时保持清醒。
其二:读,然后知困。
读不懂,并不指向所有领域,所有话题。所以,读不懂,恰恰为自己找到了需要努力提升的方面和方向。
比如,近期在读的是一本哲学书,尽管开卷之前思想上已有准备,但是,程度之严重仍超出预期。一来说明自己理解能力在下降,二来说明自己在链接方面缺乏支撑,包括阅读在内的学习,都讲求已有经验的支持,所以,从这个方面也提醒自己有意识专题实践与火热生活经历的缺乏。为自己指明后续努力的方向。
其三:读,然后获安宁。
读不懂,知道自己不足,知道自己哪里不足,然后再给自己找到努力的方向,明确行动的目标。此为不懂,仍然不放弃的原因之一。
此外还有呢?
阅读,是一个人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能让自己暂时与纷繁复杂的外界隔离,为自己营造一方静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借阅读,从现实暂时隐逸,让精神得以休憩和安养。所以,读不懂,仍要读,因为那是一种精神上的放松,能让继续行走及时补充给养,产生力量。
其四:读,然后扩空间。
读,有生产力,除了可以让精神愉悦,为后续学习、工作和生活及时给养以外,还能给当下面临的问题提供启发。
比如,在读中,链接到工作,就把当天会议的流程随手记在了书的扉页之上,一边读着,一边设计着,学习、工作两不误。
再比如,读专业刊物,又会对当下学科教学直接提供可以学习和借鉴的教学设计,让阅读更有产出,此为阅读具有生产力的直观体现。
读不懂,仍要读,不能停。还另有原因。
因为读着读着,就会发现渐入佳境。
表现之一:适应不同的话语体系。
不同学科有其不同的话语体系,不同著者又有其不同的话语习惯。因气质相投,读来亲切而更加喜欢某些作者的表达,此为基础和现状,长期滞留无益还有害,于是,需得向着最近发展区去提升。去读一读不同领域,不同著者的书籍,让自己沉浸进去,读着读着,也会渐渐适应,此过程正是向着最近发展区的奔赴与成功趋向。
表现之二:由点及面总会有所体悟。
而读着读着,因为渐渐适应,总会不期而至,遇到共鸣的被引起。所以,偌大一本书,总会有那么一点、两点能够走进去,再走出来,与当下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成功链接。
读不懂,仍要读,因为读着读着,会有变化,读着读着会有获得,读着读着便是未来。
----2024年5月29日,写于桂山脚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