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李娟的读者,拜读了她所有的作品,烟火气里的家长里短、鸡飞狗跳也让她写得绘声绘色,佩服得五体投地。
大多数人的生活是平凡枯燥的,李娟却能发现其中的趣味。好比一大盆绿豆,看似一模一样,李娟能精准挑出颜色最饱和,形状最圆润的那一个,微笑着指给我们看。
洞察力,可见一斑。

质朴真诚的文字,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这让我想起某音上的广告,包某某老师曰:“你要写雨,不能只写雨,要写雨在伞上跳舞,在空中飞扬,在……”类似的写作套路,乍一听神乎其神,文人气质“嗖”一下提升了,level瞬移了几个层次。
细品品,皱着眉砸吧砸吧,不禁尝出一股八股味,堆砌的词藻,味同嚼蜡。
或许这种教学方法,在应试教育中大行其道,符合高分作文的标准,夺了批卷老师的目光。于应试而言,百利无一害。
可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即便本人的感知能力和文学品味一般,也隐隐觉得不够真诚。好的文学作品,是作者情感表达的形式,真的情感可以打动读者,虚伪的、敷衍的情感是作者的“自我陶醉”而已。
曾经读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冬天》,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长短句的排场,真诚表达的三件事,一直记在我的心里,想忘都忘不掉。

年纪小的时候,读不懂朱自清先生的作品,连个“好词好句”都难以找出来,算什么经典之作?
到了“年龄成为闹钟”的岁数,才渐渐意识到,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绝不是堆叠的好词好句,哪怕一句再平常的话,也会让我共情,与之愤慨、落寞、喜悦、伤感。
从李娟写到朱自清,记录最近看书的一点体会。
下一篇,一定要写李娟的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