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大器晚成
1.1 立志仕途
清道光三年正月初五,也就是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在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磨店乡出世了。正月初五本是财神生日,所以传说李鸿章是财神下凡。李氏宗族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李鸿章的先祖姓许,原居江西,后迁到安徽合肥大兴集居住。
这样传了几代,到了许迎溪时,同村的李心庄娶许迎溪的姐妹为妻,但久无生育,故许迎溪把次子许慎,也就是李心庄的妻侄,过继给李家为嗣。七代之后,便传至李文安。
此前,李家一直是耕读之家,尚未出过一个官宦之人。李文安,字玉泉,号愚荃,生有六男(瀚章、鸿章、鹤章、蕴章、凤章和昭庆)二女,李鸿章排行老二,故人称“李二先生”。
李文安,家风寒素,半耕半读。他以一处方塘花树环绕下的水阁作为书房,名为“棣华书屋”,又叫“棣萼书屋”。此处有山水环抱,景致十分幽雅,非常适宜读书学习。
李文安作塾师,既带着儿子们及学生在这里研读诗书,吟诗作对,吮吸着传统文化,又自个儿准备参加科举考试,谋求仕途。
道光十四年(1834年),他在江南乡试中举,为第96名,接着又在四年后进京参加会试,中了第112名进士。他和曾国藩是“同年”,后来交情甚深,以年兄年弟相称。
随着李文安高中进士,他的家庭便由“力田习武”的阶层一跃成为当地“望族”——从古到今,读书都是实现阶层跃迁最好的路径。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当上了户部主事,是京官。母亲带着孩子留在合肥家中,织布、督耕,教子读书,一针一线非常节约,她保持着简朴的生活。
她说,为了让儿子们成才,她甘愿受苦受累。
道光八年(1828),李鸿章虚6岁开始读书生涯。18岁通过科举,成了秀才。21岁接到父亲来信,叫他赴京准备第二年的顺天乡试。
李鸿章就以年家子的身份拜见了曾国藩。曾国藩对他进行了针对科举考试的指导,结果李鸿章在第二年的乡试中中举。
此后,李鸿章经曾国藩的推荐,做了何仲高的家庭老师,在教何家公子读书的同时,也为参加全国会试积极准备。
这时云集在京的各省举人组织了一个文社,会长由曾国藩担任。李鸿章借此有利条件,向曾国藩请教诗文。由于他勤学好间,有了不小的进步,在学习诗词的同时,他也不忘求教经世之学,因而深得曾国藩赏识。
道光二十五年的会试,李鸿章落了第,但仍觉得收获不小。曾国藩就是在这时知道李鸿章是可用之才。
道光二十七年,25岁的李鸿章再次参加会试。一考完李鸿章就给母亲写了信,告诉她自己这次考试,感觉要比上回好得多。四月发榜,李鸿章高中二甲第十三名进士。经朝考后,获得庶吉士资格。和曾国藩一样,他进入翰林院,入馆研习。
“庶吉士”只是翰林院的研修生,散馆后,当上“检讨”、“编修”才算翰林院的正式官员。
三年后,李鸿章被授予翰林院编修,还担任了国史馆协修等官职,仍从曾国藩左右学习。曾国藩告诫他,写字与人的命运和作风有重大的联系,不能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要不然老年之时是难有好结果的。曾国藩的教诲让李鸿章受益匪浅。
他不但身体力行,而且也以此与自己的兄弟共勉。后来李鸿章的字胜过了曾国藩,而且他始终以非常认真的态度办事,即使遇到困难重阻也要坚持到底。
李鸿章遇到了曾国藩,他非常幸运,关键是他自己也能听从教诲。
1.2 入曾国藩幕府
道光三十年(1850)底,两广地区爆发太平天国起义,仅两三年便占有南京,与此同时北方捻军大起义也爆发了。
农民们反抗封建压迫和封建剥削,在全国各地都有他们的起义。封建知识分子在阶级本质上与封建地主阶级无异,为维护封建统治,他们必然要参与到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中去——这是残酷的阶级斗争。
当时,作为清朝正规军的“绿营”、“八旗”都已腐化堕落,没有什么战斗力了,皇帝只好以保境安民为号召,任命团练大臣 43人,让他们回乡组织地主武装,对付农民起义。
李鸿章熟悉安徽当地的情形,他先后成为安徽巡抚周天爵、李驾端的幕僚,在第一次与太平军的交战中获得首次大捷,得到了六品蓝翎的封赏。
后来,奉召而来的工部侍郎吕贤基阵亡,李鸿章带着团练退保合肥。曾国藩听说后,做了三个动作:
写信给新任安徽巡抚江忠源,力荐李鸿章;
修书给李鸿章哥哥李瀚章,全力配合李鸿章;
写信给李鸿章:鼓励在家乡积极募办团练,告诫部队不能沾染清军旧营腐朽堕落的坏习气;鼓动建立一支6000人马的团练队伍,并训练出剽悍的队伍,以便他的湘军东进时,李鸿章能够共剿敌军。
后来太平军攻破庐州,江忠源阵亡,李鸿章老家被毁。
1854年,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回到安徽练勇,李鸿章弟弟李鹤章带着团练加入父亲的队伍,李鸿章担任新安徽巡抚福济(当年李鸿章会考的副主考,李鸿章的座师),得到了福济的特别扶持。李鸿章父子三人为绞杀太平天国而努力。
1855年,李文安抱恙,遗嘱“贼势猖獗,民不聊生。吾父子世受国恩,此贼不灭,何以家为,汝辈努力以成吾志。”
后来,李鸿章追随福济,因功先后成了记名道员、按察使,后来将父亲灵柩安葬合肥,根据丁忧制度,离开职位三年。
三年后,李鸿章投奔曾国藩,此时,曾国藩已杀出湖南,迁到抚州。在派弟弟曾国荃带5500人葱抚州进军景德镇时,委派李鸿章一同前往,并开导他“高明的人应懂得等待良机”。
曾国藩号称擅相人之术,他断定李鸿章必可称中一隅。所以他想要李鸿章来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而李鸿章也清楚投靠曾国藩才是他建功立业的唯一出路。两人由师生关系上升到了诤友一般的程度。
1.3机遇来了:救援孤城上海
湘军攻克了安庆,就此驻扎下来。此时,李秀成率领的太平军在长江下游屡次挫败清军,江浙一带的城市大多落入太平军手中,仅剩孤立无援的上海一城。城内的商人和入城避难的地主们惶惶不可终日。
1861年,安庆来了三拨求助的人:一是长江下游地主富商代表,请曾国藩搬兵援沪,他们每月提供军费60多万两白银;二是江苏巡抚代表,是官方;三是上海绅商代表,他们坐外国船来,求曾国藩指挥湘军解救上海的危难。
曾国藩在两个月内无法抽出一支部队去救援上海。
他首先想到了弟弟曾国荃,让他领一支兵奔赴上海。但曾国荃当时刚取得安庆大捷,攻克南京获得首功比上海对他更有吸引力。
富庶的上海不能拱手让人,所以,既然曾国荃不愿意去,那就派李鸿章去。曾国藩便向朝廷上奏折,然后派李鸿章独立率领前不久刚收集的团勇等6500人,分批前往上海,这些人就是构成淮军最早的力量。
然后李鸿章广招淮勇,又同时联络一些团练首领,才两个月,就拥有了五营兵力。
李鸿章带着新的队伍到安庆,按照湘军的成法对其进行边练。很快,一支新军诞生了。曾国藩又连调了几营湘军,以增强李鸿章的新军力量。又过了两个月,李鸿章邀请曾国藩到城外检阅淮军,淮军正式成立,拥有11营的兵力。各营官都是平等的,互不隶属,直接听命于李鸿章一人。
半个月之后,江苏巡抚官方代表带来了8万两银子以供淮军出发之用。上海绅商代表筹措18万两白银,雇洋轮七艘——当时,刚经受鸦片战争沉重打击的人们,还对洋人洋物谈虎色变,洞察先机的李鸿章已经借助洋船运兵了,这是中国有史以来首次借助洋船运兵。事实证明,这个策略是高明的,
当时,太平天国据守南京及其附近下关、九袱洲等处,一旦太平军发现李鸿章的淮军部队,猛烈的炮火就会把新生的淮军打得粉碎?但谁能想到洋船里运的竟是淮军部队呢?
这支军队的统帅李鸿章,刚四十出头,身材修长,风度儒雅,气宇轩昂,冷静而又冷酷。他给友人写信说:“此行险阻艰危,当备尝之,成败利钝所弗计也”。他下定决心,要与农民起义军一搏到底。
曾国藩是李鸿章的贵人,如若没有曾国藩的教诲和相助,则不会有如此成器之李鸿章。(待续)
——此篇正文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