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3年,李鸿章出生于安徽合肥,至此,影响中国晚清历史走向的一位重要人物出场。李鸿章虽为汉人,却终其一生,为了满族朝廷呕心沥血,不得不说,是一位“人臣”。
李鸿章在史书上“名流千古”,但他的人生却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在三十岁的时候才得到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官职,对于年少扬名的他,不免有些失意。然而,他遇到了他人生路上的恩师——曾国藩,这个影响了他一生的人。从此,李鸿章和清朝的命运挂上了难以解下的绳钩。
李鸿章的人生也是典型的前后期人生:前期的他,意气风发。在军事上,平定太平天国,解决内乱,同时还组建徽军,增强兵力;经济上,开办洋务,自强求富,为晚清历史写下恢弘的一笔……然而人生跌宕起伏,起伏跌宕,在他的后期,可谓是“承受了多大赞美,就要接受多大诋毁”。外交大臣转眼间变成人人唾骂的“卖国贼”,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签订丧权辱国条约为人不齿……
读《李鸿章传》 读《李鸿章传》
这是李鸿章的人生,我们只能感慨活在晚清时代的人,都有这样一般的生活轨迹,但是,李确实是有点特殊的,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个时代的“弃子”。
我们都可以说,李鸿章是一个两面性的人物,因为他既有成功的资本,也有失败的根源。首先,他是一个优秀的个体。就他的个人品质来说,他纪律严明,富有学识,也具有常人所不具备的谋略。梁启超先生在《李鸿章传》中这样说过“庸众中的杰士”。这就点名了李鸿章这个人在个人修养上的确是个很成功的人。除此之外,他在对国家奉献上也表现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平定太平天国、创办洋务企业”,这些都足以说明他的确是个人才。然而,是一个人,终究不会完美的存在。李鸿章成功了,但也失败了,败就败在他不是一个优秀的“国家人”。李鸿章在外交上的失误,在用人上的浅陋,把中国国土一步一步往外推,这是不可原谅的。在我看来,导致那么多国家对中国群起而分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和俄国签订的《中俄密约》。这样一份条约的存在,严重的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但是,李鸿章签订条约的目的居然仅仅是认为可以以俄国制约日本。这样“中和”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人在封建思想下最严重的弊病,李鸿章也不例外,所以说,李鸿章也是个失败的人,他无法跳出当时的历史,也就注定了他必然失败。
读《李鸿章传》 读《李鸿章传》这样一来,在我眼里,李鸿章只能是以一个优秀的个体而存在,但在国家层面,他只是一个见识短浅的官员。
李鸿章的两面性,决定了他最后在中国晚清历史存在的影响。
李鸿章对晚清王朝的历史影响是巨大的。晚清几十年来发生的大事件都存在李鸿章的大名:徽军,太平天国,洋务,甲午中日战争,《辛丑条约》,海军舰队……这样看来,貌似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来看都有他的影子。梁启超先生在《李鸿章传》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外国人只识中国有李鸿章,而不知其身后的还有北京政府”。这也印证了李鸿章对晚清王朝的影响力是不可小觑的。
读《李鸿章传》 读《李鸿章传》李鸿章对晚清的影响也是两面性的,这和他的性格脱不了关系。一方面,李鸿章延长了清王朝的历史寿命。晚期的清王朝,封建专制达到顶峰,朝廷官员腐败堕落,皇帝大权旁落,女后专政,民间内乱,民不聊生……这样的朝廷其实已在悬崖的边缘。但是,李鸿章却像是拿着一根绳子拽住清王朝的“就命人”。他通过各种手段,紧紧拉住绳索,把清王朝往前拽(前文已经提到过),才稍稍挽救了濒危的大清,使他多活了几十年。另一方面,李鸿章在拽的时候,也不小心踩了地上的碎块,使得他和清王朝一同覆灭了:中俄密约问题,甲午海战问题……这些问题的处理不当,让当时的“大清帝国”处在了啼笑皆非的位置,就这样,他和大清一同坠入了深渊。
李鸿章这样的人生,只能用梁启超先生的话语来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这寥寥数句,的确反映了李鸿章整个人生:才华过人,见识不足,遭遇悲惨……这就是他“两面性”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