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论语,头很大。在对大脑不求甚解地输入后,动笔记下了《里仁篇》“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的句子。
仁,核所藏之内容。瓜果梨桃之所以成为瓜果梨桃全賴于此。每一类果实都有其独有的形状气味与秉性。大概翻译这句话的意思,如果时刻注意善护自家的本来面目,大概就能如夫子般从心所欲不逾矩吧!
仁,对于人而言,可以说是人格的概念。回复到人本来的格调和立场,为人处世自然有了亲疏先后的判断,是非善恶才能立得住。也因此面对人世间的种种诱惑和考验才能避免人云亦云,甚至颠倒黑白。
仁,一但异化为可以执行的标准和程式,所谓的正义,人道,爱心,平等,善等等一切有关“仁”的词汇都将变成一场表演和交易。而我们也在表演“仁”的行为艺术中失去自我。
之前一直很是标榜自己崇尚自由,时常在心里诵着“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格言,为此自己的语言行为颇与众人不同。现在明白自己是把人格自由当成放飞自我任意妄为的代名词。当在人生的主题方向选择失误后,所谓的自由就成了对人格的迷失和对欲望的放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子传道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得夫子之意,对其门人说“忠恕而已”。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