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新传土拨鼠名词解释手册配套拓展
调查性报道相关链接|新传土拨鼠团队名词解释手册配套拓展

调查性报道相关链接|新传土拨鼠团队名词解释手册配套拓展

作者: 4a7b14ea6219 | 来源:发表于2017-06-10 16:10 被阅读72次

    调查性报道相关链接|新传土拨鼠团队名词解释手册配套拓展

    调查性报道的特点及采写要求

    作者:刘保全

    【摘要】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报道方式。从当前媒体上呈现的一些调查性报道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使调查性报道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提高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指导性和服务性呢?以“中国新闻奖”作品为例,调查性报道应遵循选题的新闻价值要高、调查要深入、叙事要完整、逻辑更缜密、言辞要有度五大方面的采写要求。

    【关键词】调查性报道;特点;采写要求

    一、调查性报道的起源与发展

    调查性报道是西方新闻界经常采用的报道体裁。它最早产生于美国新闻界。揭丑是美国商业性报纸的传统。19世纪末叶,调查性报道在美国诞生,其倡导者是当时的报业大王普利策。1883年前后普利策在经办《圣路易快讯报》《纽约世界报》时,就主张通过报纸来揭露社会黑暗和贪官污吏的丑行促进社会进步。他说:“什么是报纸的特色?就是斗争和揭露罪恶,为社会谋福利,发表独家新闻。”

    100多年来,世界各国都出现了一大批经典、影响巨大的调查性报道。例如《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对“水门事件”的追踪报道,《申报》对“杨乃武与小白菜案”长达三年的调查,《工人日报》《人民日报》对“渤海二号”事件的披露,《南方都市报》对“孙志刚事件”的揭露等等。

    二、调查性报道的特点

    现在普遍的看法是:调查性报道是由媒体相对独立完成、以记者调查为主要方式、揭示不为人知的新闻事实的深度报道形式。它在表现非揭露性题材,即中性、正面题材方面同样可以大显身手,这也是调查性报道中国特色的体现。

    由上述对调查性报道定义的解释可见,它的特点可概括为:(1)它的内容是以揭露性为主,旨在暴露政治、经济、司法领域的问题,揭露社会弊端;(2)它是一种更为详尽、更带有分析性、更有深度、更要花费时间的报道;(3)它不是依靠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提供材料,而是依靠记者或编辑部发现新闻线索并进行调查而写成的报道;(4)它是一种费时费力、篇幅长、分量重的报道,发表后往往能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5)它是一种风险大的报道。在“中国新闻奖”中,调查性报道有时单独立项,如第24届,其余1-23届有时归系列报道、连续报道类,有时又归深度报道类。

    三、调查性报道的采写要求

    (一)选题的新闻价值要高

    调查性报道的选题十分广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无不存在需要调查的问题,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出现。那么,如何把握好调查性报道的选题关?从新闻规律上说,就是要遵循选择新闻价值高的题材来进行报道。

    1.选择具有反常性的问题

    这里的反常性并不是指在社会中常见的奇闻逸事,而是指某个人或某个机构做了或没做什么,破坏了此人或此机构就其社会责任对社会的承诺——无论这种承诺是明确表示的还是不言而喻的,都辜负了公众对其赋予的信任。所揭露的问题一定要有冲击性,事件波及面越广,影响力就越大,新闻价值也就越高。

    2.选择具有显著性的问题

    它是指人物、地点、事件是著名的、突出的、重要的。记者往往会对造成轰动性影响的人或事进行调查,因为其具有显著性,也易引起受众的关注。

    3.选择具有时效性的问题

    与日常新闻报道不同,调查性报道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是,不能就此而降低调查性报道的时效性。增强时效性的一个方法就是说明过去发生的事情对现在还存在什么影响,或暗示这种事情在未来还有可能发生。

    4.选择具有真相可以探寻的问题

    无论是内幕调查还是对复杂问题的深层探究,都可进入调查性报道的选题范围。所谓真相就是正在或一直被遮蔽的事实。“中国新闻奖”作品中的《香蕉有毒谣言重创海南香蕉业》(第18届三等奖)、《问诊“阳宗海污染事件》(第19届三等奖)、《紫金矿业污染事件》(第21届三等奖)等,都是以探寻事件真相而取胜。

    (二)调查要深入

    新闻的力量来源于事实。挖掘事实真相是调查性报道的力量来源。因此,调查性报道的采访一定要深入深入再深入,获取多源印证,要“素材链”,不要“单信源”,防止片面与孤证。

    (三)叙事要完整

    调查性报道要通过调查记者的采访和报道使一个被掩盖的事实展现在受众面前,如果记者的报道相对零碎、散乱,这则调查性报道就不能客观、全面、真实地将被掩盖的事实呈现在受众面前,有时候还会导致受众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所以调查性报道的叙事必须相对完整。和一般新闻报道不同,调查性报道更注重那些事实被掩盖和记者对此的追踪与剖析。

    (四)逻辑要缜密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带有分析性的报道,通过分析调查的事件逐步逼近事实的真相。调查性报道的结论,就是分析的产物。因此,在写作调查性报道时,应该对事实进行缜密地分析。记者要运用逻辑思维考量采访对象,并且在文章中严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要留有余地、埋伏笔,切忌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推理,否则容易引发新闻官司。

    (五)言辞要有度

    拥有充足的采访证据和素材,并不意味着写作就可以随意发挥。写作就像做菜,“过淡”可加盐,“过咸”则很难补救。调查性报道要多用事实及当事人的直接言辞,减少主观主义论,要留有余地,切忌把话说绝。

    调查性报道揭露的多数对象并不是犯罪分子,批评的目的是为了纠正错误,改进工作,共同进步。即便是犯罪分子,文章的写作也不能背离调查性报道启发、警示的主旨。

    以第24届“中国新闻奖”调查性报道一等奖作品《五问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睢宁县改革试点的考察报告》一稿为例,这篇报道内文小标题均为问题式标题。这类标题一般只问不答,因为常常答案并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而是蕴含在文中。文中的五个小标题分别为:一问老百姓看病便宜了吗?二问门诊急诊人次为何少了?三问住院患者为何猛增?四问医护人员积极性高了吗?五问医院的收入少了吗?这些小标题,言辞准确有度,让人读来朴实无华,通俗易懂。报道没有过分渲染情感,记者只用对新闻事实全面、细致、准确的叙述,运用事实本身的力量去感染和打动受众。报道重塑了医患关系的新形象,承担起塑造和谐社会的责任,受到受众的普遍好评。

    从事调查性报道是一项艰难而光荣的任务,责任与梦想同在,苦恼与喜悦同在。经历过一次次调查性报道的采写后,记者会明显地感觉自己从个人小我的天地,走到了民族的、人类的大我之中,在一回回战胜了艰难困苦之后,觉得内心充满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精神变得丰富而充盈,而个人的素质与技能也会不断得到提高,由此可以走向更大的空间,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也为实现中国梦做出个人应有的贡献。

    (刘保全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考研,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新传土拨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调查性报道相关链接|新传土拨鼠团队名词解释手册配套拓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axc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