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漫笔

作者: FangFang放下自在 | 来源:发表于2020-03-29 22:23 被阅读0次

    四年前,七月底,第一次到拉萨的那天晚上,喝了同伴买来的缓解高反的汤剂,美美的睡了一觉,第二天醒来,很神奇,高反症状消失,格外神清气爽,完全适应了雪域高原的稀薄空气。

                            佛教的圣地

                  (拉萨.庄严的布达拉宫)

    在拉萨,我见到了传说中的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坐落于拉萨市区西北玛布日山上,矗立千年,伴随日月星辰的交替更迭,从繁华到归隐依然璀璨夺目。

    那一天,我们随着旅游团,穿过喧嚣的市井,蓝天掬一抹暖阳,透过车窗,布达拉宫翩然而至。第一眼看到布宫时仿佛是在梦境,这就是在画和图片中出现过的布达拉宫吗?那种无以言表的震撼让人难忘。在天与地的中央,它耸立于红山之巅,威严肃穆、辉映九穹,岿然成为人世与天堂的十字路口,静默如佛,以翱翔的雄姿占领视野,俯瞰众生。

    排队的人很多,进口的队伍扯得很长很长,听着导游的讲解,知道了布达拉宫最初为吐蕃王朝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驻足布达拉宫脚下,忽然想起了六世活佛仓央嘉措那幽怨让人心碎的诗句:住在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高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圣地,每年至此的朝圣者及旅游观光客不计其数,也是第五套人民币50元纸币背面的风景图案。一边听着导游的讲解一边感慨,我再次被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劳力折服。

    人潮拥着人潮,用摩肩擦踵来形容再妥帖不过,好不容易挪到布宫的入口处,走近了细看,布宫主体建筑分为白宫和红宫两部分。耳边依然是导游的声音:主楼高117米,外观13层,内为9层,全为石木结构。我抬头,湛蓝的天空下,五座宫顶覆盖锱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有着鲜明的藏式风格。

    布达拉宫进殿时,是不允许配戴眼镜和拍照的。一入宫门,各种珍宝佛像目不暇接,过足了眼瘾,布达拉宫里面最不值钱的当属黄金了,宫内供奉着近万尊佛像,大都是用黄金等铸造。宫内所珍藏的卷贴和浩繁的经书,有的都是金水写成,999个房间都金碧辉煌不说,每尊铸金佛像上都有不计其数的各类珠宝,且大部分价值连城。

    我们在山脚下换的零钱都一一地投放在各个功德箱里,伴着喇嘛们的经音,我们双手合十虔诚地许下愿望。

    游走于金碧辉煌的佛殿,灵塔,寝宫,回廊之间,灯光渺渺,窗帏低垂,酥油的味道四处弥漫,整个好象落入了一个晦暗古老的梦境,又不由自主地迷失在那些经书,佛像,壁画和遥远的传说中。

    走在布达拉宫里很享受,宫内有无数的精美壁画、古董艺术品和佛教文物,那种完全被震慑的感觉是无法描述的,若非亲身感受难以体会到。瞧!眩目的宫墙层层叠叠高耸如云,蔚蓝天空,鎏金屋顶,黑色经幢,各种鲜艳庄严组合。

    登上布达拉宫的顶层是需要勇气、体力和信念的,站在布达拉宫“金瓶掣签”的佛堂,感觉很神秘。从布达拉宫的最高层俯视拉萨全城,一切尽收眼底,整个拉萨市区到处是一片片掩映在绿树中的新式楼房,唯八廓街一带飘扬着经幡,荡漾着桑烟。在这里,密布着颇具民族风格的房屋和街道,聚集着来自藏区各地的人们,他们中许多人仍然穿着本民族的传统服装,那仿佛从不离手的转经筒和念珠显然表明佛教实际上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下山时,顺手拍了山脚下一角的格桑花,格桑花的花语是“怜取眼前人” ,它寄托了藏族期盼幸福吉祥等美好的情感。在藏族同胞的眼里,格桑花也是高原上生命力最顽强、最普通的一种野花,因而随处可见。

    随团离开的时候,再次仰望布达拉宫,它的博大足以净化灵魂,洗涤人们的烦恼与幽怨,它也是人文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是一个民族信仰的力量。

    有人说,进入布达拉宫,是一次生命的犒赏和恩赐,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经筒转动的声音,没有俗世的纷扰,只有灵魂的宁静。

    那一刻,我也感悟许多,看天高地阔,觉得自己如尘埃一般渺小;看布宫巍峨,觉得自己很如蝼蚁一样卑微。如此的平凡人,更要珍爱自己和亲人,就算不能活得多么精彩,至少要活得踏踏实实。

                            赶早的虔诚

                        (拉萨.大昭寺)

    大昭寺,藏语为“觉康”,又名“祖拉康”,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央,是一座藏传佛教圣地,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藏族人民有一个"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的说法,不论从地理位置上,还是在藏传佛教信徒心目中,大昭寺都是名符其实的藏传佛教圣地和中心,在藏传佛教史上拥有极其崇高而圣洁的地位。

    大昭寺始建于公元七世纪中业,是藏王松赞干布为了安放其王妃尼油尔尺尊公主,从家乡加德满都带来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佛像而建,公元1409年,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在大昭寺宏扬佛法,举行传昭大法会,从而奠定了其在藏传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长头的深深印痕。 

    最让我震撼的是朝圣者们的“磕长头”,“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信仰者最至诚的礼佛方式之一。磕头朝圣的人磕长头时两手合十,触额、触口、触胸,五体投地,信徒们认为在一生修行中,至少要磕十万次长头,这样才算虔诚。

    万盏酥油灯长明,留下了岁月和朝圣者的痕迹。每天,都有无数的信徒,在殿外朝拜。

    甚至,很多虔诚的藏民,他们拖男挈女,从四川、青海、云南……不远千里,历数月经年,风餐露宿,朝行夕止,匍匐于沙石冰雪之上,执著地向目的地进,一路三步一叩地朝圣而来,叩拜者的手掌和膝盖往往会磨出鲜血,然后是厚厚的茧子,亲眼目睹二三岁的孩子腰里绑着绳子,被父亲牵着,学着父亲的样子,三步一磕……他们朝拜的是藏传佛教的先知和圣祖,更是内心深处的虔诚信仰。

    不由得想起一首小诗:虔诚的信徒们/朝着一个方向/迎着光/三步一叩首/膝盖淤青成生铁一样/额头顶着爱与善良/不管你是残疾还是健康/一直在路上/不管前方多么苍茫/修行之路/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这就是信仰的力

    磕长头,让信念慰藉心灵,看到这些朝圣的人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洗涤心灵,坚持信仰的力量,从容自若,此情此景,即使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看了也无不为之动容。

    排队等待进入大昭寺的,既有朝拜的信徒,也有参观的游客。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只有安详与宁静。

                    信仰的天空下

                        (拉萨.八廓街)

    八廊街,环大昭寺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裹廓”。

    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的一条转经大道,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也叫八角街。藏族人民称它为圣路,现在既是拉萨一条重要的转经道,也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街道两边已经被开发成了各类商店,充斥着藏饰文化与现代气息。

    这里既有拉萨老城的风貌,还有最虔诚的信徒,更有最平和的脸……要观看和了解信仰天空下的众生,这里,就是佛教信徒聚汇最密集的地方。

    在八廓街街头人群中,最醒目的始终还是手摇转经筒,口中呢喃有词,目不斜视的转经人。游人纷至沓来,也丝毫冲淡不了他们坚如磐石的信仰。

    在朝圣者的脚下,所有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无论周遭发生什么,他们的转经生活始终一成不变,日以继夜,周而复始。街道上、广场内、寺院边,他们一圈又一圈地摇着经筒,一遍又一遍地诵着真言,不厌其烦,无休无止,循环往复,看他们,目光坚定,长头磕了一个又一个,老人,孩子,男人,女人,都一样,不停歇向前方,就为这心中大于天地的信仰。尽管他们的额头上已经磨起了硬硬的茧块,但他们诵经的声音仍是那么高亢,磕头的身躯仍是那么舒展,成为帕廓街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 

    我们也许无法理解教徒们神圣的朝拜之举,但我们永远都不能忽视朝拜者的虔诚之心。我难以到达参悟的境界,只能感悟一下生命的寂默。

    在八角街里有一处是必去的,那就是“玛吉阿米”餐吧,据说这个土黄色小楼曾经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与心上人玛吉阿米相遇相爱的地方,仓央嘉措也为此被赶出了布达拉宫而流落四方,却写出了许多极美的情诗,当真是"不负如来不负卿"……现在是个玛吉阿米同名的网红店,依然经营着藏式美食,人们都会慕名而来,想象着坐在玛吉阿米对面的多情郎为他的女友写情诗的场景,单身的男女也渴望在这里有一段浪漫的邂逅。

    在八廓街,有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这里流连忘返,人们放慢脚步体验着慢节奏的生活。走在转经道上,许下一些美好的愿望,看着人们喝着酥油茶和青稞酒,在小店门前晒太阳,闲来无事和朋友一起辫几个藏辫儿,感受一下异域风情,也是一件很惬意的生活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拉萨漫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azu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