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读散记】:过犹不及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事情做得过头和做得不到位是一样的,都是不合适的。它的出处是:《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对人的评判或许容易,但是真正在实践中,当事人能够恰好地拿捏过与不及的确是不容易的。在烹饪方面,经常用的一个词,“外焦里嫩”,例如烤鸭,这种状态是对厨师的考验:火候不到,外不焦里不熟;火候过了,外老而里柴,再好的食材也都索然无味了。
西方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定量化。(现如今人们又似乎关心起中西的科学性问题,尽管科学和正确是两回事。相信多年以后回头看,一定会为当时对于“科学”的痴迷感到好笑)如果去西餐馆吃牛排,都会被问到几分熟。普及一下哈,牛排可以按生熟程度分成一分熟(rare)、三分熟(medium rare)、五分熟(medium)、全熟(well done)。服务员也只是问你希望几分熟,他不会关心你对牛排的熟悉程度以及你的胃口对牛排的历史接受程度和当下接受程度。这样一来,厨师的工作简单了,剩下的拿捏就全靠你的胃肠了。
怎么拿捏呢?看起来,经验很重要。老字号里面的绝活儿通常都是师傅们经过长时间的摸索而形成的感觉,就好像庖丁解牛一样。打高尔夫的人还用了个名词,叫肌肉记忆,就是即使你不用脑子,肌肉也能保证甜蜜点击球。肌肉记忆怎么产生?水平再高的球手也要不间断练习,正如俗语说的,“一日不练手生”。没有一线的经验,只凭书本的知识,绝不可能拿捏过与不及的尺度。
但是,很多事情是很难有经验的,尤其是新生事物,所以,对现象保持密切的观察以及充分的沟通就至关重要了。在客户服务方面,人们总会想起海底捞的例子。不仅仅是授权,更重要的是观察和沟通才可以直接优化顾客的感知。在实践方面,社会发展一日千里,凭借曾经的经验试图恰如其分的处理新情况是不可能的。如果观察还是滤镜的,沟通还是选择性的,那由此产生的管理决策就会过或不及。
在曝光的特斯拉的《不是手册的手册》(Anti-Handbook Handbook)中,第一页就明确了沟通的原则:“只要能够站在公司立场上以最快速的方式解决问题,特斯拉的任何员工都可以并且应该通过电子邮件或者面对面沟通的方式,与公司任何人进行交流沟通。你可以直接与上级经理沟通,你可以直接与上级经理的上级经理沟通,你也可以直接跟其他部门的副总裁沟通,你甚至可以直接跟首席执行官马斯克面对面沟通。”这恐怕是高层领导者在不确定环境下最好的拿捏方法。想想看,多简单!
经验、观察、沟通、学习等,这些最普通的动作,应该是拿捏问题的科学前提吧。
进一步,总感觉在我们的文化体系中,对“过”的讨论要多于“不及”,或许是因为如果两者都会造成问题,“过”会带来更多的社会损失吧。所以,根据易经中“小过”卦象传所说“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我们大概可以知道,在与人相处时过于恭敬,在丧葬活动中过于哀伤,在日常用度时过于节俭,这样的“过”是可以被大家普遍接受的,是没有问题的。至于其它方面,过度显然不是好的。
拿捏,是对领导者的考验,也正是因为这样,领导才会成为一门艺术。商学院的教授们不是教艺术的,顶多也就能说清楚一些基本技法。但是,江湖人士如果试图将自己的感悟当成可以复制的艺术,似乎更是狂妄中夹杂着偏狭。对于想学习艺术的人来说,更靠谱的做法还是从学习一些基本技法开始吧,至于能否升华为艺术,这要看自己的实践机缘以及在实践机缘中是否能够“科学”的心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