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的装修公司是我推荐的。
自然是觉得这家公司还不错所以才推荐给她,但是水电验收时的打压一项就进行了三次。
第一次,约好下午14:00业主、厂家、装修公司三方一起进行打压试验。
结果在一点钟同事为出门洗头的时候,装修公司的监理打来电话,告知打压试验已做完,没有任何问题。
同事是一个理性的人,她慢条斯理反问,为什么不等她到场再打压?
然而又能如何?打也打完了,且厂家的意思是不愿意再打。
监理非常不理解同事的疑问,而且还有种莫名的委屈——虽然你没来,但是我帮你看了呀!你居然不相信我?!
同事才不会管监理内心的波涛翻涌,直接找到签合同时的设计师,亦即监理的老板,要求节后归来,重新打压!
设计师个性温和,同意了。
第二次打压时,监理和同事在场,厂家没来人。
打压结果显示有漏水,监理有点慌,同事倒是神色平静,有问题解决问题呗。监理说是他如何如何设置的有问题,总之应该大概不是管路漏水。同事表示这事上你是专业的,我是业余的,你都搞不定,我更搞不定。
遂给设计师打电话,设计师一听打压测试居然出了问题,也有点慌,于是有了第三次打压。
第三次设计师和监理先到了场,等同事到达,和第一次一样的情况又出现了——设计师告知同事,打压已结束,没问题。
同事简直要气笑了。
设计师和监理都很委屈——你为什么不信任我们?!
——可我们凭什么信任你们呢?
在合作之初,双方都怀着小心翼翼的试探,此时的信任度具有一个微小的初始值。随着每一次工作对彼此的评估,信任度增加或减少。
不管是作为甲方还是乙方,并不存在哪一方完全处于劣势的情况。诚然,正如装修一事上,客户看似拥有最大的主动权,但客户是业余的,装修公司是专业的,这对于双方的合作关系是一种平衡。换个角度看,这也正是分工合作的意义所在,装修公司在装修行业内作为专业的一方,客户在其他行业作为专业的一方存在,每个人为自己的专业负责。
然而面对作为业余者的合作方,较为专业的一方仅仅靠“我是专业的”就可以服人吗?当然不可能!至于很多人说我扪心自问良心无愧,这就指向了更加虚无缥缈的事情。难道要业余者去相面吗?
不得不说,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本就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更何况牵扯到利益!想要取得对方的信任,首先自己行事端正固然是重要的,但这只是第一步,尽可能让对方看到切实的证据证明自己“做到了”的重要性不亚于事情的完成度本身。
凭什么觉得自己做到了、问心无愧了,旁人就须得相信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