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庸》首句谈“自由”

作者: Sophia的麦子 | 来源:发表于2017-07-30 19:22 被阅读51次

自由,自古人人向往,但人们也知道“想干啥就干啥”的社会是很可怕的,这种“自由”不会带给我们幸福,那该如何理解“自由”呢?

相比“想干啥就干啥”,人们谈到“自由”这个词,心里实际期盼的是“想干啥就能干成啥”,这里面有“干”和“能干成”的差别,如果再往深里说,自由又是灵魂的轻盈,是跨越“能干成”以上的明心见性。因此,人追求自由的道路也即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中庸》首句: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句话说明了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路径。在这句话中,“性”即是无善无恶心之体,阳明先生曾说:“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明明德、致良知,无不是为了明心见性,一个明心见性的人便是圣人,便是一个达到灵魂自由的人。

在昨天的学习中,有阳明先生针对《中庸》首句的见解:

率性是‘诚者’事,所谓‘自诚明谓之性’也。修道是‘诚之者’事,所谓‘自明诚谓之教’也。圣人率性而行即是道。圣人以下未能率性,于道未免有过不及,故须修道,修道则贤知者不得而过,愚不肖者不得而不及,都要循着这个道,则道便是个教,

这里面,“诚者”与“诚之者”的差别,至少是“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或“困而学之”的差别,至少是“生知安行”与“学之利行”甚至是“困知勉行”的差别,是圣人和凡夫的差别。

明心见性的圣人可以率性而为,不是圣人的凡夫要努力擦亮自己的心性,格物克己不辍。而在成为圣人之前,就需要按照圣人的率性之道来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同时要知道,参照这些行为准则去行事不是目的,时时把自己的行为与圣人之道去比量反思是目的,而最终的目的是反思之后的革除私欲,明心见性。当我们越接近明心见性,也就越接近自由。

相关文章

  • 从《中庸》首句谈“自由”

    自由,自古人人向往,但人们也知道“想干啥就干啥”的社会是很可怕的,这种“自由”不会带给我们幸福,那该如何理解“自由...

  • 谈中庸

    中庸者,人生大道也。何为中庸,中者包容一切,时刻不离正道,中是一种包容一切的胸襟,不苛求,不厌弃,不厚此薄彼。庸者...

  • 中庸自由

    一个人在世界上的自由,不在于你有多大力量控制世界,而在于你有多大力量控制自己。 中庸是自我控制的分寸感。

  • 职场人的国学课——中庸(第二十五讲)

    中庸讲到这里,我们要谈一谈哲学层面的东西了。作为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庸从开篇到现在,讲的都是做法,行为上的做法和...

  • 从己身谈自由

    最近时常沉思 诗人常言: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故而引发,何为自由? 单单从自由二字 着...

  • 何为中庸?

    凡谈中庸,必先讲中庸不是什么。 中庸,不是面对对立意见时的折中,不是盲目的搞平等,也不是对多种意见的和稀泥。 中庸...

  • 中庸点滴(12)- 为什么要中庸

    基于前文关于什么是中庸的讨论,今天谈一下为什么要中庸。 1. 不落实中庸的后果 先从反面来看,不实施中庸有什么坏处...

  • 中庸谈君子

    慎独修道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

  • 中庸谈iphone

    我们常会思考,什么是智与不智&爱与不爱? 大家都知道了,7888=iphone 7 plus一部。 如果月入几万甚...

  • 老徐说:“君子”还是“小人”,这是个大问题!

    本文从《中庸》对“君子”和“小人”的定义,理解“道”和“德”,兼谈儒释道的共同主轴。 本文并不是象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中庸》首句谈“自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bek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