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由,自古人人向往,但人们也知道“想干啥就干啥”的社会是很可怕的,这种“自由”不会带给我们幸福,那该如何理解“自由”呢?
相比“想干啥就干啥”,人们谈到“自由”这个词,心里实际期盼的是“想干啥就能干成啥”,这里面有“干”和“能干成”的差别,如果再往深里说,自由又是灵魂的轻盈,是跨越“能干成”以上的明心见性。因此,人追求自由的道路也即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中庸》首句: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句话说明了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路径。在这句话中,“性”即是无善无恶心之体,阳明先生曾说:“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明明德、致良知,无不是为了明心见性,一个明心见性的人便是圣人,便是一个达到灵魂自由的人。
在昨天的学习中,有阳明先生针对《中庸》首句的见解:
率性是‘诚者’事,所谓‘自诚明谓之性’也。修道是‘诚之者’事,所谓‘自明诚谓之教’也。圣人率性而行即是道。圣人以下未能率性,于道未免有过不及,故须修道,修道则贤知者不得而过,愚不肖者不得而不及,都要循着这个道,则道便是个教,
这里面,“诚者”与“诚之者”的差别,至少是“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或“困而学之”的差别,至少是“生知安行”与“学之利行”甚至是“困知勉行”的差别,是圣人和凡夫的差别。
明心见性的圣人可以率性而为,不是圣人的凡夫要努力擦亮自己的心性,格物克己不辍。而在成为圣人之前,就需要按照圣人的率性之道来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同时要知道,参照这些行为准则去行事不是目的,时时把自己的行为与圣人之道去比量反思是目的,而最终的目的是反思之后的革除私欲,明心见性。当我们越接近明心见性,也就越接近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