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根据蚂蚁私塾蔡叔对于《灰犀牛》这本书的解读,整理加上自身的感悟而来
上医治未病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最佳,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下针放血、用药教药,都以为我医术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
我相信很多朋友大概率的听过“黑天鹅”,甚至于读过塔勒布的《黑天鹅》,指的是不可预测的但有着重大影响的小概率事件,特别注意是“不可预测、小概率事件。”
但其实很多看似不可预测的事情都有先兆可循,是人们不顾危险走进了“黑天鹅的圈子”里,既然如此,那就不能再叫黑天鹅了,是人们自己低估了小概率事件的发生概率,或者说人们在判断了概率和收益(风险和收益)之后觉得更值得去做,接着发生什么都不应该再被视为黑天鹅事件,我们把它叫“灰犀牛”事件。
举个例子
你在非洲游猎,深入莽荒之地,你唯一的想法就是看看活着的犀牛,以免绝迹了以后觉得遗憾。等了几天之后,你终于看到了犀牛,你悄悄过去找了一个最佳的拍摄角度,你的长焦镜头完全可以拍清整体画面,但为了一个更珍贵的特写,你忘记了向导的忠告——千万不能靠近它。当犀牛被激怒向你全力冲来的时候,你发现自己已经离开营地、车和队伍很远了。
你觉得犀牛看到你、被你激怒、然后撞伤你是一个不可预见的、小概率的黑天鹅事件吗?不,这一切都是原本就应该被预见到的,之所以会有这些后果,都是源于你的视而不见。
很多交通事故的源于“视而不见”
比如你在路上开车,你知道自己接电话不会影响到开车视线,你知道扭头跟副驾驶聊天其实没什么,你知道喝点酒也不会怎么样,你知道偶尔闯个红灯也不算什么,你以前试过很多次你以前都试过很多次,从来没有出过事。
有一天,当你看手机时,明明与前一辆车保持了足够的车距,但对方突然急刹车,你才看了一眼手机,可已经来不及撞了上去。
你觉得这是黑天鹅事件吗?毕竟突然急刹车还刚好刹在你看手机的瞬间,这种事发生的概率极低,但我们说,这样的事不是黑天鹅,因为它不应该游离出你对未来的判断范围之外,你知道有这样的概率,只是由于概率较小,你将其当成了0。
闯红灯被撞飞的行人,戒不掉戒不掉海鲜、戒不掉酒致使痛风反复发作的患者,甚至于泰国游轮时间不穿救生衣的遇难者……
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可能发生某些不好的后果,依然去做?
我们对危险的接受程度和应对能力取决于我们之前应对类似危险的经验,如果从没发生过,我们会倾向于“它不会发生”,因为一次侥幸会增强下一次侥幸的信心,而如果近期刚发生过,我们则会显著高估它发生的频率,印象越是深刻,解决起来越是麻烦,我们就越容易高估。
还是开车看手机的案例
一个开车玩手机的老司机,有可能永远也不会出事,有可能比不玩手机的新司机出事概率还低,因为技术好,但技术再好,也总是比不上不玩手机的他自己。当他一直平安无事时,他就容易显著低估他的出事概率,但若是经过了10年以后出了第一次严重事故,这次事故可能导致了一些较严重的后果,这之后,他就再也不敢玩手机了,至少在最近是不敢了,此时他对出事概率会有显著的高估。
这种印象深刻的危险冲击有时甚至不需要自己亲历,比如泰国游轮事件,足以打消很多人去泰国任何一个角落旅行的计划。
忽视灰犀牛事件,常常会付出惨痛的代价,但灰犀牛事件本身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因为如果正视它,它的信号往往也可以为你所用。而这正是我们去研究去解读某些现象的核心意义所在。
为了将灰犀牛为我们所用,我们有必要将灰犀牛事件过程做个分解:
灰犀牛的5个阶段
当我们看到灰犀牛时,我们通常会经历5个阶段:
1、否认或弱化灰犀牛的危险性;
2、采取拖延战术;
3、互相指责、推诿责任;
4、恐慌不安、惊慌失措;
5、采取行动。
当进入到第4阶段时,通常灰犀牛就已经发动了攻击,于是第5阶段的“采取行动”也常常是滞后的。
为了避免经历这5个阶段,我们有必要在发现灰犀牛的时候就建立起“失败防御”体系,至少的至少,我们也得意识到灰犀牛的存在并正确评估它的危险性。
感知不到灰犀牛事件或者对灰犀牛事件的刻意忽略,是很难通过他人的语言用教导式的方式去解决的,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我觉醒。
这就像那些避免让孩子犯错,避免让孩子受伤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永远不能真正对某些事有自己的自我觉醒。
年轻人领悟其他道理也是一样,为什么我总是说年轻就要多踩坑?自己踩的坑,才能自我觉醒,而自我觉醒的认同和坚持的程度总是会大于被强制教化。
忽视灰犀牛事件的三种心理因素
长时轻微负面偏好
如果要承受同样多的痛苦,很多人就有长时间轻微负面的偏好,什么意思呢?人们大都对“钝刀割肉”没那么敏感,人的心理有很多忍受程度的区间,在不同区间,就有不同的感受。
但若是一次性的负面足够明显,成本足够大,付出足够多,人们是有完全不同的感受的,就像分期付款,每月付1000元,24个月还清,并没有觉得有太多压力和不爽,但一次性让你拿出24000元,很多人的感受就进入了另一个区间。
防御灰犀牛事件需要在事情没发生前做“额外”的事来规避,一定要计算的话,等于把一天天小的“提心吊胆”收集起来了,然后一次性付出成本去解决,但这不符合人们在阈值设置时的感受偏好。
很有意思的是,轻微负面虽然轻微,没到达阈值,但很多人由于常常不解决灰犀牛问题,导致这类问题增多,而一旦增多,就会导致三重压力,即一方面忍受的阈值依然被突破,且长时间持续,同时至少发生一件灰犀牛事件的概率也会大上许多。
命运主导-侥幸心理
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的命运10%是由运气决定,而90%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决定;而另一个人认为自己的命运10%是自己决定,而90%是“天意”决定的话,前者比后者能防御更多的灰犀牛事件,最后看上去的结果就是,前者比后者的“运气”好得多。
理由也很简单,坚信自身行为是命运的主导的,就会花更多心思在行为改善上,反之则不会,而人生本就是个概率游戏,灰犀牛事件也是个可防御的概率游戏,很明显,更优秀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好的结果降临的概率
选择余地
当我们已然决定对灰犀牛事件做出应对,也并非就万事大吉了,有一部分人认为“我做了就等于没我的责任了”,或者说“我尽力了”,这是不对的,就像一个孩子在考试前决定翻两页书来安慰自己一样——我看了,考不好不怪我。
对于灰犀牛事件的应对,成功率很受时机的影响,具体来说,越早成功几率越大,越早可选择的余地越大。
当你在北京的家里,一头犀牛从非洲向你冲来,你可以有很多选择,当然,它从上海过来也一样,你可以从容地报警,然后布下天罗地网等着它来,但当它已经到了离你一公里处时,此时你的选择就没有那么多了,向不在近处的亲人朋友求助,显然也是来不及了,甚至购买一些稍好的武器来应对也很难。当它已经到了离你一百米处时,你的选择更少,而若是距离仅剩下10米,你除了瞬间跳开别无选择,当然更多人选择僵在当场,听天由命。
我们在最紧急时候做的最好选择,很多时候甚至不能与应对时间宽裕时的一般选择相提并论。
更本质的根源
每个灰犀牛事件之所以存在,都有其更为本质的根源,当你追溯源头的时候,通常都会发现都是因为在很久以前,你有某些事没有做好,可能是为了应付短期的看似像危机的东西,可能是追逐短期的诱人利益,但这些偏离本质的东西都没有引起你的足够重视。
在这个层面上,我觉得罗辑思维是一个好例子,罗辑思维将自己的所有投资都收了回来,包括那些已然大幅盈利的在内。为什么呢?他们从更远的未来往回看,提前看到了某些灰犀牛事件,比如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的某些脆弱性和天花板,于是就决定从现在开始规避,这才有了“得到”现在的规模。
腾讯也是个好例子,在推出微信前已经有了王牌产品QQ,照理说在社交领域暂时已经无敌,腾讯内部在QQ上的利益捆绑也已经是盘根错节,马化腾还是力排众议推出了微信,理由是“与其让别人革我们的命,我们先革自己的命”。
这些都是需要勇气的,能从各种危机和利益中跳脱出来看到更本质的东西本就不易,而从“看到”到“做到”更为不易,但唯有如此,才不会让灰犀牛事件在远期始终出现在你的视野之内,并带给你潜在的可能威胁,诺基亚就是个漂亮的反例。
当一件事到了最后关头才去解决,不仅解决的质量会受到影响,而且成本往往会大幅度增加,因为拖延和等待都有成本。
因此,要远离灰犀牛的攻击就需要跟它们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古语讲未雨绸缪,就像开篇小引子,上医治未病,这有点像马云说的,我们要做的事情,是5年后,10年后甚至20年后的事情。
为什么要这样呢?我们会发现,有一些人始终在受着灰犀牛事件的困扰,他们总是在致力于解决眼前的问题,然而总是不能完全解决,而那些不能解决而概率性出毛病的问题,则衍生出了更多的灰犀牛事件,就像解决了10个问题里的9个,然后那个没解决的一不小心就又生出了10个问题一样。
而那些致力于活在未来,解决远期问题的人,只要大方向判断正确,随着时间的过去,未来会越来越像他们提前布局时的样子,也就是说,他们的“眼前问题”会变得越来越少,这就是差别,一种人越活越累,另一种人越活越轻松。
尝试归纳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饱受灰犀牛事件的困扰,但我们通常将其归为“运气”。
事实上,它的确有运气的成分,因为很多灰犀牛事件哪怕没有被关注到,也有一定的可能性是不会发生任何事的,甚至当你自以为解决了之后,也有可能是由于“运气”而没有发生,也就是说,你的努力或许在这其中并没有起到任何效果,但是更差的是,它还对你的努力方向产生了误导,让你误以为是自己的功劳。
不断尝试解决灰犀牛事件并不只是解决那一个不知道会不会发生的危机,而是试图找出解除那一“类”危机的方法,通过反复印证来提升自己的危机预防能力。
毕竟,你需要很多尝试和归纳才能大致确定“之所以没发生”,究竟是不是因为我做的某些事,还是它本就不会发生?而常常忽视灰犀牛事件的人,他们不管有没有承受到后果,都没有获得这类能力的机会。
只是着眼于当下,就不叫“解决”。我们前面说过远期利益的重要性,只有着眼于更远的未来才是减少灰犀牛总量的唯一方法。就像一辆车破了胎,修车师傅告诉你这个胎几乎补不了了,就算补好也很容易再破,但是换胎看上去需要更多钱,于是他们选择了继续补,下次破就等下次再说呗,结果下次发生状况可能是在高速上。
灰犀牛事件解决得好,并不会被人们所铭记,因为人们会认为“那或许本来就不会发生”,而当事情发生之后,能够完美解决的则最为闪耀,因为人们明确看到了“如果没有他结果会如何”。然而相比之下,你更愿意选择哪个呢?
从职场角度来说,如果你是员工,我会建议你在大多数时候选择后者,毕竟不是所有的老板都有慧眼;但如果你是老板,我会建议你好好留心有前者能力的人,这是真正的人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