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灰犀牛》
作者:米歇尔·渥克,纽约国际政策研究所所长
什么是灰犀牛?
灰犀牛生长于非洲草原,体型笨重、反应迟缓,你能看见它在远处,却毫不在意,一旦它向你狂奔而来,憨直的路线、爆发性的攻击力定会让你猝不及防,直接被扑倒在地!
“灰犀牛”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
明明预感到是有危机的,但是又视而不见,等到了眼前已经来不及了。灰犀牛是有先兆的,某种程度上是可预知的,我们却心存侥幸。
明知道飓风和暴雨就要来了,天气预报和当地的通知也在反复警告,但就是有很多人不听,就觉得这些风险和自己没有关系。结果很多人身亡。
面对灰犀牛我们会经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否认事实
听到坏消息的第一反应就是排斥。我们否认危机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是过于乐观。大多数人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寿命,总是把希望寄托给未来。
第二是自我保护机制。否认能帮助我们专注于解决当前的问题,直到我们有足够的时间适应眼前的不愉快情景,从而调整我们的行动,着手纠正问题。
作者的建议:
1 多听听圈外人的预测,他们的意见可以帮我们抵制集体思维,发现我们视而不见的事实。
2 控制自己的热情。如果预言说某个事件的结果是好的,人们就会相信这个预言,反之则不信。
3 挖掘群众的智慧。把一些分散独立的预测信息聚拢起来,能够帮我们看到更加真实的图景。
4 坚持学习,认识到自己的偏见和倾向性,能帮我们做出更加准确的预测。
第二阶段 得过且过
我们之所以会得过且过,是因为要避免灾难,多少都要采取行动,那么也就会有一些牺牲,通常就算了,但是没有意识到,不作为的后果所造成的代价可能更大。
作者的建议:
变革奖惩机制:
1 建立一个特殊的预算体系,用来奖励那些能及时发现问题主动去解决的员工。
2 要公平地分担成本,找到有效的方式来减轻被牺牲者的痛苦。
第三阶段 诊断延误
虽然已经意识到有危险要来了,但是就是分不清哪一类危机先解决,哪一类后解决。反复斟酌,自我质疑,总是不肯快速展开行动,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第四阶段 恐慌
当危险已经近在眼前,人们就会觉得恐慌。一旦陷入恐慌,在强大的压力下,我们的大脑会高速运转,记忆力会随之提高,感觉会变得敏锐,肾上腺素增加,但此时也可能忽略一些重要的信息。因此在这样的处境下,我们有可能作出最好的决定,但也可能作出最坏的决定。
作者的建议:
我们需要一个体制来确保事前计划好的每一步都能按照计划严格执行。躲避灰犀牛式危机的侵扰,最好的办法就是彻底越过恐慌期,并且尽快从判断期进入行动期。
第五阶段 匆忙应对或自我崩溃
这时候的行动虽然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常常已经为时太晚,通常都是已经造成了一定损失后的补救措施。如果经常处在这种场景当中对任何资源都会造成巨大的浪费。
作者的建议:
1 要得到准确的测量数据,分析一下现在危机发展到那种级别,有数据作为参考,应对策略会更加准确一些。
2 要和决策层达成共识,好的主导者能够有有坚定的决心和长远的计划。也能找出问题的根源。
3 分而治之。如果不能解决全部问题,那么就应该选择能解决的那一部分。同理,应该把决策分解成若干个小的、详细的、有效的单元来处理。
如何优雅地活捉一只灰犀牛?
1 承认危机的存在,定义事件的性质,分清轻重缓急。
2 不要静立不动,要防范于未然。
3 不要浪费危机,危险与机会并存。
4 站在顺风处,盯紧远方,越早发现危机越好。
一句话小结
应对灰犀牛口诀:“发现危机,承认危机,化危为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