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儿大约一岁七个月时,我们在看一个吴哥窟的纪录片,听到“吴哥窟”这几个字音,一边玩耍的小人儿,头也不抬,边摆弄手中玩具,边说:“五哥哭,六哥哭。”我们先是一愣,接着笑得前仰后合,他的小脑袋居然做出了这样的逻辑推理。这个年龄段,他的认知还很简单,并不能完全理解主持人整个复杂的句子,但有了数字概念的他,对“吴”有了本能的敏感,按照他的逻辑,听到“吴(五)哥窟(哭)”,便自然地接上“五哥哭,六哥哭”,这时,你是无法让他明白“吴哥窟”与“五哥哭”的区别的。
由此想到小琪爸爸的烦恼。小琪本该上初三,正应为考取理想高中努力的时候,但是却死活不上学,整日与几个同样不上学的同龄男孩儿女孩儿在外神游,抽烟、喝酒、k歌……为了让女儿“改邪归正”,小琪爸爸对小琪拳脚相加、恶语相向,万没想到,小琪不服软、不求饶,甚至连眼泪也不掉,之后依然如故。谈起小琪,爸爸只有满满的失望和无奈。
小琪爸初中毕业后,不甘于现状,通过自学,不断提升自己,现在有了稳定的工作,成了一家公司的技术骨干。他觉着做为个女孩儿,女儿也应该自尊自爱,为自己的美好未来努力学习,上高中、考大学才是正路。
小琪爸爸是入赘的养老女婿,因工作常年在外,小琪妈妈20岁左右便有了小琪,用她自己的话“那时自己还是个孩子”,并没有准备担负起妈妈的责任,所以小琪主要由姥姥带大。姥姥属于拆迁户,不用种地,手中还有点闲钱,对小琪宠爱无比,有求必应,还让小琪养成了攀比和凡事都要讲条件的习惯。“同学有个手表很漂亮,你们给我买了我就去上学”“大家都有手机,我也要”“要买就买苹果的,不然我就不上学”,手表买了,苹果手机也买了,学却没上多久,因为小琪不断有新的要求,新的欲望。
姥姥着急了,妈妈着急了,用更多的条件与小琪进行交换,哄着她去上学,达不到目的后便开始指责、辱骂,小琪开始越来越多地往外跑,甚至留宿朋友家中。爸爸着急了,对小琪讲:“你不上学,初中学历能什么?只能打工,赶紧回学校上学。”小琪不为所动,妈妈不也是初中学历,在超市打工,不也挺轻松。道理讲不通,爸爸便扬起了巴掌,小琪毫无惧色:“有本事你打死我,只要打不死我,我还去。”
小琪家这样糟糕的亲子沟通并不是普遍现象,但是亲子沟通不畅的现象却相当普遍,一旦出现沟通障碍,父母们常常会感慨“这么简单的道理,他怎么就不懂”“现在的孩子怎那么难教育”。
如果你企图用复杂的语言解释让一个一岁七个月的孩子明白“吴哥窟”和“五哥哭”的区别,你一定会妥妥地败下阵来。每个人的认知都由他的经历、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决定,他的言行、理解水平又与认知息息相关。亲子教育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站在孩子的经历、所处环境、所受教育的角度理解孩的言行,然后用孩子听得懂、能接受的语言去交流,才会收获流畅的亲子沟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