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行为的意图》:假设一种理性的存在,但也可能仅仅是假设。

《行为的意图》:假设一种理性的存在,但也可能仅仅是假设。

作者: 谢丹儒 | 来源:发表于2021-01-14 10:12 被阅读0次

“事物并不是简单的事物,而是一种发生。”

作者丨谢丹儒

来源丨最后一米阳光

摄影丨会会

1.

从古至今,多少人在探索生命,又多少人纠结于意图,我们称之为意义的追问,继而寻找终极答案。于个人而言,有人成功了,也有人失败;于人类这个群体而言,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失败了,无一例外。

聪明人大都有一种自命不凡的品性,凡事喜欢问到究竟的地步,但于事情而言,究竟的地步到底从何处开始,又该在什么时候结束呢?

于有限生命而言,自然是可以作为一个答案,以有限探索无限的答案,或戛然而止,或无限蔓延;于人体的健康而言,同样可以作为一个参照,或理智,或清醒,或昏沉;但说到底,这是人的局限,生命本身的局限,而非事情的局限。

翻开哲学的书本,翻开自然科学,翻阅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又或是打开任何一本书籍,尤其是伟大的著作,似乎都逃不开对意图的探索,我们将此称之为主题,又或是将它指引到某种局限中去,给出一个局限的答案。

过去,我读书,就是在读这个答案。但是,无一例外,任何学科都有其明显的边界。当然,如果将所有的书籍都汇集在一起,我们可能又会有新的观点产生,我丝毫不怀疑这一点。不过,就现实性而言,这显然不真实:就现在的书,可能一辈子都看不完了。

我甚至可以想到某些人的反驳之词:并不是什么书都值得读,并非所有的书都需要读,又或者说即使读完了所有的书,也不见得能够从中找到想要的答案,因为书同样有其边界,有其局限性。

关于这些反驳,无可厚非,无论是出于价值排序,还是生命本身,我们首先都需要考虑到一点,那就是生命的有限,健康程度,心智程度,以及我们自身的认知等等。这是一个整体、统一体,所以我更愿意将此视为某一个点而非将它们区分开来对待。事实上,人也不可能将它们区分开来,或者换句话说,区分开来的我们还会是我们吗?

当然,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倾向,主观或片面的倾向,如同我们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又或是最终形成的偏见。之所以称之为偏见,说到底,我们并不能代替所有人思考,而“通识”也好,常识也罢,也同样不见得能被所有人所认可。只是大多数人不愿意去细究,又或是对抗,还可能都不大愿意去思考。

这是个体与群体的区别,我们虽是群体的一员,但这也并不能因此就否定个体独立的存在。宗教不能,信仰不能,其他的原因就更是经不起推敲了。

就像书籍,那应该是群体智慧的体现了,但仍有人不看书,不爱看书,甚至即使读了书之后依旧坚定的认为读书无用。而就书而言,哪怕最成功的作品,最杰出的著作,那又如何呢?主题大不见得说得好,说得好不见得说的就全,就算是百科全书,它也只是数量上的广博,其深度也尤可知。

说到底,完美也就代表了缺陷,而完美存在吗?对此我表示深切怀疑。

2.

当然,我丝毫不怀疑智慧的存在,它区别于知识,而且蕴含着自身的道理。

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心自有其道理,不为理智所知晓。”

初次听到这句话,说实在的,我不是很舒服。这句话更像是一个推脱的借口,是一种逃避。

究其原因,这句话似乎更多的将我们指引到“不可知”的处境中去。

不接受就改变,不能改变就接受。

这是何其的被动和无力啊!

其实,纵观那些生命的言论,无论是对行为意图的探索,还是揭露意图的真伪,又或真实,从来没有让任何一个人满意的。尽管可能符合大部分人的要求,个体的需求,但也仅仅是符合而已。

这于一个喜欢凡事问到究竟地步的人而言,它并不符合“究竟”的内涵与实质。

要说,在过去我一直有个疑问:我们探讨生命,探讨关于人生的意义,其意图何在?

——纠正自己,以让自己符合这种属性本身?若是这样,我们就成了教条主义者。

——若只是好奇,故而满足好奇,或满足我们的求知欲,这未免太过于肤浅。

——知道它,然后制定策略,继而将自身发挥到极致,这应该是很多人所追求的,自知而行。这同样有失偏颇,过于强调个体就容易使得团体被忽略。

所以,我们探讨行为的意图,其实质在哪呢?

个人认为,它首先是假设一种理性的存在,也就是说,我们是在清醒、理性状态下,再探讨行为的意图,它才是有意义的。只是,这个意义该怎么理解呢?又或者说,它的立场是什么,时空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与当下又有什么不同呢?

简言之,我们能改变什么呢?

不犯错,还是绝对正确?

如果仅仅是这样,这同样可疑,这就像是在肯定:文明的怀疑和智慧的精确是可以单独获得的。

这又像是在说——有问题,就会有答案。

这该是怎样的自大,和简单呢?

说难听点,凭什么这么认定?——我们能合情合理地谈论“理由”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诚如我们一再谈及的“事实”,如果仅将其当成个例去分析,也就是说它本身是怎样的,我们何以认定它就是那个样子,而非是别的样子?仅凭眼睛看?或直觉?又或是依据理性分析?或感情用事?

别逗了,没有什么事实仅仅是其本身,至于互为因果就更可笑了。

这就像我们一贯的作为,喜欢将文中的某段话截取下来进行探讨,这有个专业名词,叫“断章取义”,这不过是“余取所求焉。”

相比这些,我更愿意相信:事物并不是简单的事物,而是一种“发生”。——任何一件事都是更广泛和更深层的混乱的一部分。世界实际就是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联系。

所以,探讨“行为的意图”,那不过是假设一种理性的存在,但也可能仅仅是假设。或仅仅是理性的一种状态而已。

相关文章

  • 《行为的意图》:假设一种理性的存在,但也可能仅仅是假设。

    “事物并不是简单的事物,而是一种发生。” 作者丨谢丹儒 来源丨最后一米阳光 摄影丨会会 1. 从古至今,多少人在探...

  • 【1208 读书清单】反思的力量

    1、跳跃性假设 我们对世界的认知都是一种假设,形成模式:事实——大脑解读——假设——行为。跳跃性假设会跳过理性思考...

  • 别被“跳跃式假设”套路了

    跳跃式假设,是指一种面对某种问题,不假思索就做出某种行为的现象,也就是跳开理性环节做出的假设,因为省略了理性思考...

  • 行为假设

    1.每一个行为的背后必有假设。你选择做这个行为,你决策做这个行为,背后必然假设着什么?而假设,对吗? 2.比如在该...

  • 假设存在

    当我摸着一朵花触动到的情绪 汹涌地契合关于你的感觉 季节性的头痛开始作祟 在一片混乱中开始恍惚论证—— 倘若我对百...

  • 点亮多彩人生,你需要了解7个次级自我

    在理性经济学家的假设里,人是理性的,而行为经济学家则以人的种种非理性行为推翻这些假设。一位大学心理学教授就曾经做出...

  • 05/666 猪蹄扣|得到薛兆丰经济学05讲 不确定性,进化与经

    “理性人假设”不是经济学的基石 一种观点认为人们的行为其实是非理性,另一种观点认为人们的行为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

  • 助推,如何做出最佳决策

    按照传统经济学的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性人,在面临选择时都可能够理性得选择,做出符合自己的利益的决策。但行为...

  • 模型25:人的行为模型--理性假设

    【模型名称】 理性假设 【适用场景】 人的行为分析 【模型说明】 理性行为模型,假定人们是非常理性的,他们会确定一...

  • 干货分享

    现在学习就喜欢整理成大纲,然后一键生成PPT,超级干脆。 传统消费行为学“理性人”假设 人性之惑 “理性人”假设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行为的意图》:假设一种理性的存在,但也可能仅仅是假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bgma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