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家谱》记载:“柳氏之得有谱也由来已久矣,相传始祖全公自关中华原迁居于鄜,子孙蕃衍,缙绅代出,故效苏氏之谱,以志源流,惜明末兵燹而后,谱迹邈無,復存其……”。始祖柳全从京兆华园迁居于柳池就有家谱。约在明代以前,柳氏一族务耕务读、缙绅世出,对家谱极为重视。可惜在明末社会大乱,家谱大半毁于兵火,因此,从始祖柳全到一世祖柳芳、柳金约二百年间,家谱不存,世系无考。至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柳氏家族九世祖云合、云锦等效法苏氏之谱,从柳芳、柳金开始创编柳氏新谱。之后,柳芳、柳金也就成为柳氏家族后来的一世祖。时隔三十年后,即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柳氏家族十一世祖灵运效法八合缑息园先生谱法,续修《柳氏家谱》至十三世。清嘉庆以后,政治腐败,民贫财困,无力续谱。约百八十年后,即1953年,柳氏家族邀请李静山先生担任主编,续编《柳氏家谱》至十八世。1966年至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柳氏家谱》几次险遭毁坏,柳氏族人千方百计保全族谱,甚至压上身家性命,《柳氏家谱》才得以幸免。
《柳氏家谱》流存至今共5本,其中有一本是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至四十九年(1784年)柳氏十一世祖灵运续修,全部为活字印刷版,收录了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和四十九年(1784年)柳氏家谱序言、柳氏祭规、清明祭文、柳灵运新谱序(例言)、柳永亨西山署中书谢诗,以及从一世祖到十三世柳氏男丁世系图等。另有三本是1953年经柳氏家族正祥,正财、正德、生有、生昌、生华、应川合意,邀请李静山先生担任主编,全册都是毛笔小楷手写体,执笔人是当时上柳池村的张振南,一本《序例文存》,收录了清乾隆十九年和四十九年谱序9篇,以及家谱告竣记、世系例言、柳氏祭规、清明祭文、柳灵运新谱序(例言)、柳永亨西山署中书谢诗各1篇;三本《世系图》,分上中下三册,记录了从一世起到第十八世柳氏男丁世系图;一本《编谱收支记》,记录了那个人分别在那一天交来了什么东西,各多少。
李静山,钳二村人,清末秀才,以教书育人为业,善于写日记。因其身材低矮,人称“李碎人”。民谣:“钳二出了李静山,个子不过三尺三;身上穿的兰布衫,提笔成章是状元”。李静山后任陕甘宁边区鄜县参议会常驻议员兼秘书,特长于“家谱文学”。一生著作甚多,其中民国十七年(1928年)的《鄜州志续编》是其代表作。(摘编《富县志·附录》)
李静山撰写了《柳氏家谱序》,述描述了柳氏家谱的历史演变过程从第十五世至第三十世定了十六个字,作为后世子孙起名的依据。
《柳氏家谱》在文化大革命前,由柳氏各户轮流保管,文化大革命爆发时(1966年)家谱是由十四世孙怀德保管,在当时十分危难的情况下交给了十六世孙生文保管,生文逝后传给其子十七世孙建平保管,至今以已整五十载。
富县“文化大革命”之破“四旧”与“横扫一切牛鬼蛇神”:1966年8月8日,中央发出《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富县效法北京,从中小学到机关单位,从工厂到农村,迅速掀起“红卫兵”运动。“红卫兵”在批斗“当权派”的同时,“杀”向社会,名为“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就风俗、旧习惯)、“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实为打、砸、烧、抄,革古老文化的命。富县境内的珍贵文物,都在“红卫兵”的“横扫”之列,古庙、古塔等古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几百尊铜、石佛像被一扫而空,碑碣1000有余,“文革”后仅存73块。“横扫”深入到居民家庭,上至房顶脊兽,下至门前石狮、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金银首饰和古钱、银币以及古书、字画、家谱、文稿等统统被列入“四旧”和封、资、修“黑货”,挨家搜查,集中销毁。(摘编《富县志·附录》)
十年文革动乱,柳氏族人深受其害,之后的多年来,再无人敢提续谱之事。改革开放后,国家日趋繁荣,人民生活逐渐强盛,但受经济思潮影响,一切看向经济,一切为了经济,金钱主宰一切,淡漠了文化遗产,更是无人愿为《家谱》之事而效劳。
近年来,在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的前提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也得到全面发展,社会风气有了较大变化,尤其是文化遗产越来越得到很多人的爱待与重视。以此为契机,2003年柳氏家族十六世孙柳生宇(又名:柳世英)全身心投入到续谱之中,费尽心血,却因身体不适而徒劳无功。2009年柳氏家族十八世孙柳锦承(又名:柳东成)再次接过祖辈心愿,为家谱之事东奔西跑、走家串户,搜集了大量的信息、资料,接触拜访多位史料志学行内人士,费劲周折,近两年来,依然是阻力重重,难行其事,思前想后,不得其因为何,无奈之下,欲就此不了了之。
其实,究其原因也很简单,当今社会,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比比皆是,每个人的思想、见识、处事等都有差异,要想把所有柳氏族人的思想统一起来,要满足每个人的想法,可能性不大。但是,续谱之事若就此放弃,实在可惜,加之《柳氏家谱》自1953年修编后至今已63年之久,有太多太多的记忆已渐渐模糊消失,按照家谱续编惯例,每隔30年应续编一次,方能得益延续。鉴于此,经再三考究,反复斟酌,十八世孙柳小辉跟柳东成交流良久。最终定夺,应当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该统则统,该分则分。固,原谱不变,从第十五世开始经行分支续编,愿为者自行为之,不愿为者亦不强求,此乃无奈之举矣!
作者简介:柳锦承,又名柳东成,陕西富县人,热衷于家谱。编著《陕西鄜州柳氏族谱》。该文选自柳育龙《家谱与寻根——以柳姓为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