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然”是每个人都会犯的错误。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会犯,也容易犯,是因为年轻经历过的事情太少,很多事情懵懂无知,只能想当然,这种想当然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带着怯怯的味道,经历过后,很容易改变。
还有一种想当然是经历过大风大浪后的想当然,总感觉自己阅尽千帆,经历过了辉煌或是失败,总结出了经验或是教训,有了想当然的资本,见到人或事,即使不了解,也要指导评价一番,侃侃而谈,认为什么事不过如此,难逃自己的法眼,很简单,很容易,你若干不好,就是你的问题。
01
朋友S是体制内的一位教师。
她的领导是一位人到中年的精瘦男人,主抓教学管理的工作,对教学管理的每个环节把握到位,但是对于具体业务不甚精通。
一次,教务处等主管部门下来调研工作。S的领导和S等几位教师参加了座谈。S的领导做为主要汇报交流人员,又是自己的主场,所以在会上大谈特谈。
S的部门承担的是专业课程。当这位领导谈到公共基础课程时,说到了一些问题,情绪也渐渐高涨起来。
他提到了一门课程---就业指导课。他说,就业指导课应当结合学生自身专业讲解,而公共基础课老师对专业一窍不通,他们讲的东西对学生的专业、就业没有一点实际性帮助,让我去讲,我的水平都比他们高,我讲的都比他们好。最后他甚至建议,就业指导课应当由专业课教师讲解,而不应当由公共基础课教师讲解。
做为刚刚结束就业指导课程的专业课教师S,听到这些话,只能“呵呵”了。讲完这门课,S的感觉是如释重负,还有一个感叹是“隔行如隔山”。
S不想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但是因为讲这门课,S接触到了公共基础课教师,他们本身的理论功底和熟练程度要优于专业课教师,而且为了结合专业知识,他们专门咨询了很多专业课教师。
S领导想当然的一番话否定了一批教师。做为普通教师,想当然的言论破坏性要小一些,但做为领导,级别越高,破坏性越大。
02
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原有印象是很难改变的,每个人都经常会被贴标签。
L的一个亲戚远道而来出差,顺道拜访了她。这位亲戚是L的长辈,和L的父母关系良好。L已经被父母贴了标签,“书呆子”、“内向”、“不会说话”等等。L的亲戚自然是知道的。
在吃饭时,几杯酒下肚后,L的亲戚一口一个“书呆子”,不适应社会,边说边指着L,社会很复杂,你现在的铁饭碗工作很好,什么都不要想,应该和社会隔绝……
即使出于好心,这样的好心也让人难以接受,面对老公,L尴尬无比,如同吞了千万只死苍蝇。
经历世事,L已经不是单纯的书呆子了。
几年未见,L的亲戚想当然的凭借原有的标签下结论,完全看不到一个人的成长与改变,认为铁饭碗工作很好干,所以书呆子才能干。也完全不顾及L的自尊,一方面指责L不适应社会,一方面又劝L和社会隔绝。
这样的想当然只能让身边的人想尽快逃离你。
想当然像一座山,隔绝了一个人与他人的沟通。
想当然像一剂毒药,毒害了一个人的事业与感情。
毛主席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无论何时,都是一条真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