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案例特别搞笑。
一个女士,在一位咨询师那里,连续做了8次咨询,想解决自己在婚姻中的苦闷。
谁知道,8次之后,被咨询师讲的什么要独立,不要依赖之类的词,弄的更苦闷了。
就想干脆离婚算了,要男人有什么用。
但是她这个离婚的念头,遭到了她父母的阻拦。
而且她孩子要中考了,一想到孩子没妈妈,她又犹豫了。
后来她觉得当时的咨询师,解决不了她的问题,就转到我这来了。
我了解完他们的全部情况,也觉得真没必要离婚。
俩人的婚姻,甚至根本没啥大问题。
只在于,这个女士讨厌她和丈夫的沟通方式。
她老公是那种,好好说话就像听不见,非得你大声嘶吼情绪激动才能反应的人。
让他给孩子收拾书包,像没听见,非得一个水杯飞过去,才立马起身。
被动型人格。
还有,她老公这个人呢,有话也不直说,喜欢用小事,找茬刺激人,然后俩人吵起来。
要吵起来才能知道,噢,原来他生气的不是这个事,是另一个事。
这个女士呢,从小她爸妈就吵吵嚷嚷的,她厌烦透了。
她发誓以后要找个温柔的老公,日子绝对不会过的像父母。
谁知道怕啥来啥,她只觉得老公以前话少,是个好事情,没想到结婚后竟然是这样。
十多年的婚姻,没有磨合出什么默契。
一些小事也要靠吵架沟通,她是真的烦了,也累了。
感觉老公像个猪队友,她还讨厌泼妇一样的自己。
------------------
我跟女士讲,人和人不一样的你懂吧?
这个谁都懂。
但你知道人和人不一样到什么程度吗?
副静止画面,不同的人,能讲出10000种不同的视角和故事。
这取决于,这个人的成长中所经验的一切。
基于此,人的沟通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有人受不了嘶吼,觉得是打架,挑衅,或者践踏尊严,侮辱。
可有人呢,只能接受嘶吼和气急败坏发出来的信息进入大脑,其他的则自动屏蔽。
只有刺激的信息,让他反应,不刺激的信息,就当做没有。
这跟他的过往对世界的经验学习有关。
女士和她老公,双方父母沟通模式都是一样的,也是吵吵嚷嚷的过日子。
但女士发展出了厌恶冲突的本能,认为冲突是不好的,可怕的。
因为女士的母亲,总是在冲突背后,找她哭诉,将无力感和恐惧,传染给了她。
她习得了冲突=恐惧这个概念。
她也认为,吵吵闹闹的婚姻是不健康的,是不好的。
她老公呢,是个男孩子,比较调皮。
男孩本身也比女孩粗狂,不敏感。
他父母吵完,该干啥干啥,也没说闹离婚,也没有母亲找他哭诉,让他做主。
所以他习得了冲突=正常沟通这个概念。
甚至他已经习惯了没有冲突,就没有沟通的模式。
另一方面,女士的父母和她的沟通是权威型的,给她指导,但可以接收她的反馈。
她老公的父母和孩子沟通,是独裁型的,让孩子干什么,孩子就要干什么,不可以反抗。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于是他老公也习惯了,让我做什么,我都不加思考的不愿意,我就当没听见。
可是看父亲急眼了,拎着棍子要揍他了,他才马上去做。
典型的负强化。
很多人都在等一种讨厌的刺激,用来强化自己做另一件事。
人类就是这么烦人,明知道,系上安全带是对的,可就是不喜欢系,凭什么我自己要套进带子里去?
即便你说这对我是好的,我也不乐意做。
直到吵人的安全提示音一直响,闹的受不了,然后就没什么话讲了,乖乖系上。
这位女士的老公,就是这个负面强化的沟通模式。
虽然老婆温柔的话语都对,但是老子就不想听,不想做。
但你吵起来,噪音过来了,为了平息这些,我乖乖照做。
这都形成自动化模式了。
这俩人结婚了,一个等着对方的嘶吼,等着约束,催促,和管教。
一个等着主动和温柔沟通。
南辕北辙了。
女士说:就算是这样,凭什么他不主动为我改变一下?
我回复说:
第一,亲密关系的原则,就是谁痛苦,谁改变。
第二,他自己根本就没发现,他的沟通模式有什么问题。
你觉得他神经病,他觉得你才不正常。
好好的日子不好好过,矫情什么呢?
第三,我们总期待伴侣,应该莫名其妙的理解我们,分担我们,照顾我们,看见我们的痛苦,了解我们的伤痛……
实际是不可能的。两个人,到死都是两个人。
人类悲喜并不相通,哪怕是爱人,母子。
后来,我陪着女士一起练习如何消除厌恶冲突的思维,甚至主动发起冲突,并持续给她力量。
去掉思维中泼妇=不好的这个框架概念。
不要把吵架算成破坏和对抗,而只是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
女士也在冲突中,加入了强化希望丈夫改观的训练。
收到了可喜的成果。
让人惊讶的是,她丈夫,竟然挺喜欢她泼妇的样子,认为老婆V5,冲突过后,经常主动来哄她,俩人感情更胜从前。
--------------
心理咨询的目的,是学会感知幸福的能力,不是非要做什么最好的自己。
人生就是为了笑起来,其他的无足轻重。
![](https://img.haomeiwen.com/i12631406/0d8e6d7b03774a2b.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