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家庭教育简书电影想法
纪录片《人生七年》---原生家庭到底有多重要?

纪录片《人生七年》---原生家庭到底有多重要?

作者: 露露儿Lucy | 来源:发表于2017-07-30 22:16 被阅读0次

    花了一下午的时间把《人生七年》这部英国纪录片看完了,感触特别深。我们也都知道纪录片一般都是拍摄一段关于某个人或者某件事的真实场景,往往在影片的最后向我们展示其中透漏出的人生哲理。当然这部影片也是如此,但最令人惊诧的是该影片的时间跨度——49年。这部影片跟踪记录了英国的14位来自于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7岁小孩,每隔7年再记录一次,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这些人56岁为止。我想当时这部影片导演最初的拍摄目的是为了验证英国的社会阶级是很难打破的: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而这也是我看完整部影片的最大感触,他们用49年的人生经历印证这一点的同时还让我意识到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原生家庭:从小跟随父母长大的家庭)

    一、原生家庭影响后代的选择

    Andrew和Jonh作为记录片中的富人代表,他们在7岁的时候就每天看《金融时报》和《观察家》了,在别的7岁孩子还不知道什么是“大学”,什么是“理想”时,他们就已经开始为自己的人生制定了计划:他们知道自己得设法考入一所重点高中才能进入一所重点大学,然后再成为具体某个领域的专家。中产阶层的孩子的梦想则是消除种族歧视、毕业后要会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几乎所有的这个阶层的女生的梦想就是结婚生子。影片中的14个小男孩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Nick,他也是里面作为低产阶层的男孩中唯一一个成功逆袭的人,由一个贫苦的农家子变成一名大学教授,但是其他穷人的孩子49年之后仍是穷人,他们的理想甚至都称不上为理想,有的希望能够见到自己的爸爸,很多希望能够吃饱饭、少挨打、少罚站。

    梦想、抱负与恐惧

    而无论是哪个阶层,导致他们56岁的人生状况的原因与彼此的原生家庭有很大的关联。富人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注定比普通人拥有更多的资源,要不然他们哪来的《金融时报》,哪来的《观察家》,若不是他们父母的眼界与格局,或许他们也会像同龄小孩那般的年幼无知。穷人是最可怜的,因为他们世袭传递的贫穷使得一代比一代更惧怕贫穷,也因为这种害怕,使得他们慢慢不敢有什么大的理想,他们的世界里填饱肚子就是最大的理想。理想即是他们对生活的选择,而这一切都受于彼此的原生家庭的影响。

    二、原生家庭决定后代的起点

    在今天下午之前,也就是看完这部影片之前,我一直觉得“英雄不论出处”、“是金子总会发光”这些话颇有道理的,可现在才发觉这是一个“英雄论出处”、“金子不一定会发光”的世界,这点,我们不得不信。

    龟兔赛跑的故事家喻户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也深入人心,那就是无论你是谁,只要你肯努力肯坚持就一定能成功,这完全就是一个不愿面对惨淡事实、活在虚幻世界的谬论!因为从出身就可以看得出来,兔子就是兔子,乌龟是乌龟,事实就是兔子比乌龟的速度快得多。而我们真得被这个故事熏染到自欺欺人,在生活中自知潜力不如别人的人不但不努力提升自己的成长速度,还幻想着等其他人出现点意外再超越他…还是快点醒醒吧!
    《北京爱情故事》中的石小猛,在找工作四处碰壁的情况下说出了这样一句令人心酸的话:“生活就像一场长跑比赛,可我连参赛资格都没有。”
    当我现在还在苦苦练习英语的时候,我的一个亲戚今年暑假里就已经去美国读初中去了。

    作为影片中唯一逆袭的精英Nick,在谈及这些年经历时不禁满眼噙泪道:“一个人的独自成长要承受着很多困难,这种困难是远在苏格兰乡下农场的家人无法帮助的。”

    14岁的三个男孩

    我们一直仰望的、想要触碰的天花板,可能对于富人的孩子来说只是他们的起点;

    “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是他们已然身在罗马…

    三、 原生家庭影响后代性格的形成

    影片中叫Paul的男孩,是除了Nick之外第二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男生,一个小小7岁的、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男生,他生活在贫民窟,在寄宿制学校上学。他也就是那个希望不被罚站、少被挨打的贫苦男孩。在整个幼年采访过程中,那张充满悲伤、苦丧甚至绝望的表情毫无保留地展示在观众面前,看到的人都会为他心痛。到底是怎样的原生家庭使得一个7岁、原本属于天真烂漫的年龄的男孩流露出这样的表情?Paul在长大之后也因为小时候极度缺乏的自信导致他仍没有足够的毅力做一份工作,所以,这几十年里他不停地在换工作。直到56岁,只能在妻子工作的养老院里找到一份修理工的活,而所得的工资也勉强维持生计。

    35岁的Paul

    我最好的朋友小朵对于原生家庭会影响后代性格形成这点再赞同不过了,因为她就是这里的“受害者”。小朵是个内心细腻却又缺少安全感的姑娘,遇到打击或者别人的批评,她就特别容易哭。她曾无数次尝试去改掉这个毛病,觉得这种性格对她以后的发展不利,可每次脾性一上来根本就控制不住。她自己都说这种性格跟她家庭背景有很大关系,小朵上小学的时候爷爷经常跟她妈妈吵架,而她妈妈就选择默不作声,等她爷爷骂完了,她妈妈就去做农活,边做边哭。妈妈的这些行为小朵都从小就看在眼里,慢慢她的性格就像她的妈妈一样。

    影片告诉我们人生在42岁基本就成了定局了,无论你再怎么挣扎,生活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在这个年纪,人生大好时光已过去一大半,等到他们再次回首时,都不敢相信他们小时候的模样以及他们的梦想。可是即使你能够一眼看穿自己的人生,你是否充满信心还是满怀沮丧?

    看完整个影片,好像自己度过了14种不同的人生一般,有心酸、有开心,也有惆怅。不过最大的一个感想就是虽然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出身,但是用心、努力做好每件事,不悔自己的付出,或许你的人生又会是另外一番景色。

    影片中记录的14个人

    如果当初的Paul再勇敢自信一点,Neil在报考牛津失败后再振作一点,可能他们又会过着另外一种人生。而他们的后代也不用一直受着原生家庭的“惩罚”,那么这人生七年将会是个愈加美好的过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纪录片《人生七年》---原生家庭到底有多重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bnk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