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539945/14ccc8d3797a1ef0.jpg)
偶然一次,久违的感觉,是书香。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书里面的确包含着许多有用的知识,书本很有用,但书到底是什么呢?书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这个问题也让我吃了一惊,以前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一方面没有充足的时间,也没有自由与广阔的心境去想,另一方面,可能由于接触知识的局限性,而使自己根本不会去想这个问题。而现在这个问题一抛出,我一时竟无言以对,寻思良久。
我想,书,里面包含着知识,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书,代表着一种传承,是一种知识的传承,一种技艺的传承,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文明的传承,正是因为这种传承,书才让人感觉沉甸甸的。
在古代,人们有了新的思想,发明,发现,或者统称为新的知识吧,总要想办法告诉别人,要传承给下一代啊,通常两种方式,要么口耳相传,要么通过纸记录下来。
通常来说,一个新知识的发现者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传承者去传授其这些知识,当给其讲授知识时,经常存在这样一种情况,愿意听的人听不懂,而听的懂的人不愿意听,即使这两个两件都满足,或是他不愿意将此知识传授给其他人(觉得没必要,或是懒得费心去找下一个传承者),那么这样的传承意义而不大。
只有找到一个合适的传承者,这个人可能在千里之外,也可能晚于他几个时代才出生,找到后一一讲解,才能将知识较好的传授给他,而整个过程对于发现者的时间和精力也是耗不起的,因此口耳相传很大程度上受时间,空间等外界因素限制,传递范围较窄,不利于知识的大范围普及。当然对于一些贴近实际的,特别是能提高生产力的新知识自然容易传播,但对于一些高深的见解,深邃的思想,则显得十分不易了。
与此同时,口耳相传还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很容易出现对原意的误解或遗漏,特别是通过多人讲述之后,更是与原意差之千里,这对知识的传播很不利。因此,经过上面两点分析,口耳相传这种方式并不可靠。
于是,纸张记录成为了最通用,也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当发现一些新知识后,发现者可以将其用纸记录下来,装订成书。这样一来,对原意的误解遗漏这一问题可以解决了,至少可以极大程度降低。另外,可以将书抄写多份,遇到听得懂,或愿意听的人,就赠送一本,这样一来流传度就大大提高,这么多人总会有合适的传承者,至少几率大得多啊,虽然说遇人就赠送一本不太现实,至少比遇人就向其讲述一遍现实得多啊。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即使通过书籍的传播,还是没能找到合适的传承者,但发现者至少可以将书保留下来,等过了若干年,时代的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能够理解这些深刻思想见解的时候,终究会有人将这些书找出来,重新研读,发现其巨大价值,这样一来,知识,便也得到了传承。在古代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某个人发现了新知识,用书记载,当时无人能懂,但过了数百年后,被后人认为天人之作,奉为经典,而这对于口耳相传来说却是一种罕见的现象。
不妨假设一个例子(虚构)。一个生活于五百年前的古人,基于当时的社会理论基础,加之个人的的超强天赋,和某一天的灵光一闪,提出了当时莫名其妙现在奉为真理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学说,那么他该如何将这一知识传播下去呢?显然,最好的方式是通过书记载下来。因此,书是一种很好的文明传递载体。
这也是书的一个重要属性,只要将知识通过书本保存下来,不管经历怎么样的沧海桑田,世事变迁,终究会被人们发现,哪怕是被从某个角落里找出来,布满灰尘,颜色暗淡,失去了往日的光辉,但知识穿过千年的时光,却也依然闪耀,这是一种怎样的震撼啊!知识终究会被传承,也一定会被传承,这就是书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