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出去玩,经常被夸你家儿子怎么这么乖呀,真是超级小暖男,一点不让人操心。我是觉得,性格行为有天生的,但是后期的影响和引导似乎更重要,我们家闰土一开始也不是这样的。
比如说闰土原来脾气很大,一旦闹起来真的是天翻地覆,吵的人头疼,所以我一点也不奇怪新闻里那些被孩子气的血压高,脑溢血的人。一开始试过和他讲道理,或者给他下马威,但是但凡你在气头之上,情绪之中和他的沟通都是没有效果的,你越是僵着他,他的脾气越犟。但是后来发现得顺着他的情绪来,慢慢地接纳他的不讲理,倾听他的诉说,很快他就好了,变得特别讲理起来。经历过多次之后,我摸透了他的脾气,我就不再和他对着干,简单的来说,我不再把他当成一个大人来讲道理,因为他就是小孩,他是不懂那么多道理的。小孩是要哄的,哄的方法就格外重要。
在找到驯服我家闰土的方法之后,屡试不爽,我也很惊喜于他越变越听话,越来越讲道理了,我一直没有真正弄明白这是为什么。直到上周,参加了一个关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的心理学分享,让我茅塞顿开,原来我自己摸索的独门秘笈是有科学依据的,只是我不知道而已。
比如分享过程中说到,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可以做什么?
举个例子:
孩子:妈妈,我讨厌上学,因为全班同学都讨厌我。
母亲:全班同学都讨厌你?
孩子:对啊,我和小七借橡皮擦,她都不肯借给我。
母亲:你觉得很没面子?
孩子:赵真和我赛跑输了,说我偷跑,其实我根本没有。
母亲:嗯,还有呢?
孩子:老师叫我登记成绩,她们就说我马屁精
母亲:喔……
孩子:作文被老师贴在壁板报上,国权就说我是抄的。我哪有啊。
母亲:那怎么办?全班同学都在欺负你
孩子:其实……也没有啦,不是全班……
母亲:有一半的同学在欺负你。
孩子:也没有那么多啦
母亲:至少有10个同学欺负你吧
孩子:哪有,这次班上全数通过,我当选模范生呢。
母亲:哦……
孩子:其实就那三个人啦,她们嫉妒我成绩比他们好,可是,也还好啦,上次他们有请我吃冰激凌,有一次我脚痛,国权还帮我抬便当呢。
从这个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妈妈看上去似乎什么也没有做,但是她却一直引导和掌控着对话,你会发现她在慢慢的让孩子释放着自己不好的情绪,把一切不开心说出来了,说出来之后,心里舒服多了,他才能理性的思考,做出公正的判断。
很多时候,他只是心理积聚着一些情绪无法释放,我们只要帮助他说出来,他自己就可以疗愈了。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无法做到,尤其是父母对待孩子这件事上,用上面这个例子来看,如果你在一开始听到你的孩子和你抱怨,你会怎么说?很多父母也许会说:“所有人都不喜欢你,那你一定也有问题,你不先想想自己哪里做的不对?”,然后,你觉得你的孩子还会和你沟通一下吗?,没有然后了,天就聊死了,孩子会想:算了,你既然这么说我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懒得讲,烦死了。
知乎热搜上有个热门问答:
经常被吼的孩子,心里是什么感受?
有个高赞回答这样说:
那一刻,只能听见自己心碎的声音。
密歇根大学Ethan Kross博士的一项实验发现,情绪和身体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非常相似。
当一个人说感到「心碎」时,「心碎」其实已经不完全是一个比喻了,他的神经系统可能真的体验到了几乎相同级别的疼痛。
当父母吼孩子的时候,孩子情绪上遭受到的创伤,可能和身体受到伤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处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声调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评孩子,用低声调孩子更容易接受。
这个道理,似乎恋爱之间的关系更能说明:
“为什么人生气时说话用喊的?”
一位教授问。
其中有一个学生说:“因为我们丧失了冷静,所以我们会用喊的。”
然后教授摇摇头,并解释:“当两个人在生气的时候,心的距离是很远的,而为了掩盖当中的距离使对方能够听见,于是必须用喊的,但是在喊的同时人会更生气,更生气距离就更远,距离更远就又要喊更大声……”
“而当两个人在相恋时会是什么样呢?为什么彼此说话都很轻声细语?”教授又问道。
没有一个学生的答案可以让教授满意。
最后教授解释:因为他们的心很接近,心与心之间几乎没有距离,所以相恋中的两个人通常是耳语式的说话。而心中的爱越来越深的时候,到后来根本不需要言语,只用眼神就可以传情,而那时心与心之间早已经没有所谓的距离了……
记得有一次,闰土因为贪完打碎了高脚杯,我刚忍不住想要河东狮吼,突然想起来了情绪管理的教子秘笈:「放平语调,低声教育」。
我轻轻搂过闰土,看着他惊慌的样子,摸着他的头说:「没关系,妈妈知道你是不小心的,下次我们不再这样,很危险,我们小心一点好不好?」
闰土听完后,一脸如释重负,惊喜的样子,紧紧地抱着我的脖子,撒娇的说到:「妈妈,我知道了,我以后一定不会了。谢谢妈妈。」
我有点诧异,其实孩子和我们一样,什么都懂。
当我们忍不住吼孩子时,如果让自己放低声调,会发现情绪已经不是那么激动了。
因为放低声调,其实就是缓解愤怒、控制情绪的过程。
而且「低声」比「嘈杂」更容易让孩子集中精力听,起到事半功倍的沟通效果。
这次讲座还学习到一个非常好的培养孩子注意力的方法,就是:把「不要」换成「可以」
在讲这个方法之前,我们先做一个小实验,请在心里默念下面这句话:
不要想西瓜长什么样,不要想西瓜的颜色,不要想西瓜的味道。
刚才你心里在想什么?
是不是把西瓜的样子、颜色、味道通通想了个遍?
这就是「不」语言。
当我们对孩子说「不要跑」「不要闹」时,孩子听到的其实就是「跑」「闹」,所以不管你怎么吼,他都是一副不听的样子,把你禁止的事情做了个遍。
这个时候你体内的洪荒之力,想不爆发都难。
我们要学着把「不要」换成「可以」,站在爱的角度,去引导孩子。
「不要跑」换成「可以慢慢走」
「不要叫」换成「可以小声一点」
「不要乱扔玩具」换成「可以把玩具收好」
你会发现,只是变了两个字而已,孩子的行为就发生了明显变化。
有人舌如毒蝎,有人舌吐莲花,说的就是语言的妙处。
尹建莉老师说:
面对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作所为,以他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的成长进行引导。
如果孩子是一颗树苗,家长就是农夫,需要及时地输送阳光、雨露,和源源不断的生命养分。
想要孩子做枯萎的小苗,还是长成朝气蓬勃的大树,取决于你给他什么样的生命供养。
温和的语言,满满的爱,
就是最有营养的生命源泉。
浸润其中的孩子,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