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原因,可以接触到很多家长,特别是妈妈这个家庭角色。最近就碰到了一个控制欲很强的妈妈,有多强的控制欲?给你举几个例子。
女儿想在校外报舞蹈班学习现代舞,妈妈认为舞蹈班太远,外面的舞蹈班人员复杂,甚至认为舞蹈班都是一些不三不四的人聚在一起,不同意。
女儿出去玩,会一个一个电话的询问:跟谁出去,去哪里,什么时候回学校。
女儿假期后返校,执意要开车送达,因为高铁人多,不安全。
女儿在学校跟同学有矛盾向妈妈哭诉,妈妈表现得比孩子更焦虑,把假设的种种情况当作真实事件来考虑。
女儿问妈妈,毕业以后是否可以远嫁,妈妈说,你试试看。
女儿上大学后谈了男朋友,妈妈觉得男孩是农村人、个子又矮,不同意。后来女孩真的就选择了分手。
这位妈妈的女儿极其敏感,受妈妈思维方式的影响,非常多虑。她告诉我,妈妈不喜欢她出去,放假一般就呆在家里。
怎么样?感受到强烈的控制欲了吗?
我站的很高,可我什么都没有。我跟这位妈妈通话三次,时长39分钟。交谈过程中有两点让我印象深刻。
我问这位妈妈:“您了解自己的女儿吗?”妈妈回答:“没有人比我更了解她。”我接着问:“那您知道她在想什么吗?”妈妈回答:“不知道。她不跟我说。”所谓的了解,只是妈妈觉得自己了解,孩子无法感同身受。
这位妈妈跟我说:“她今天跟我要钱,说要去买衣服,可她会不会拿了钱去报舞蹈班?”我问她:“您相信自己的孩子吗?”她说相信。我反问:“那您还在怀疑什么?”所谓的相信,只留于妈妈口头上,这样的信任换不来母女的无所不谈。
我们都想与别人亲近,但很多人只学会了一种与别人亲近的方式,支配者学会了权力的方式,依赖者学会了示弱的方式,而迎合者学会了奉献的方式。在与这位妈妈的沟通中,她言语中的常用词是“我担心……”、“我怕……“、”拜托……“、”能不能……”、”……可以吗?“,常用句式是疑问句,交谈过程语气柔和,也很有礼貌。但这样的对话不免让人感受到示弱,不免把她划为依赖者,用示弱让对方感到内疚,从而进行道德绑架。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列举了有关爱的六个谎言,有三个与亲子关系有关:1、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2、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3、我爱你,所以我们不分离。在这位妈妈身上,我分明看到了这三个谎言。
而实际上,在我们这样一个特别讲孝道的社会,“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魔咒,让我们宽恕那些以爱为名,控制、甚至虐待孩子的父母,让我们疏于通过成熟的社会体系监控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
大人为了安全,常说“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但却严重妨碍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努力。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不论选择的对错、好坏,人的生命会因为独立选择而丰富多彩,内心的能量也会不断增加。但如果人生的所有选择都由别人做主,不管得到多少,内心的空虚都无法填补。
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很多家长都会把自己相当大的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并以此作为生活的重心、情感的羁绊。但实际上,并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恰恰是父母离不开孩子。可成长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分离的过程,父母严重地黏孩子,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最常见的是会阻碍孩子向外发展的动力,孩子为了满足父母的需要,而停止了独立成长,甚至都拒绝谈恋爱,因为他们会觉得那是对父母的背叛。
不断成长,不断告别。父爱和母爱是伟大的,这是整个人类不断繁衍并传递爱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渠道。但是,这远不是说,一个人有了孩子就自动成了好父母。真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并不断检讨和反省自己对待孩子的具体方式。
也或许,以上都是错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