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抽空浏览了一本育儿书,书名叫《0-5岁 大脑发育黄金五年》。
之所以会不定期翻越育儿书,一方面是因为通过看各家育儿书来搭建自己的认知,另一方面是为了减轻焦虑,虽然学了很多育儿道理,但实际带娃过程难免有一些执念和比较,一有执念和比较就心态不好了,心态一不好,陪伴就变味了。
我希望的陪伴是爱和规则双引擎。
好了,把今天这本书一些观点摘录在下,欢迎你来讨论和分享自己实际带娃过程的行动:
1 孩子出生之前,你只需要依据家庭的某些特征就能大致预测出他(她)的智力。最有说服力的预测因素之一,就是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该因素与智商的相关度高达0.4~0.6。
2 这种关联与基因密不可分。事实表明,SES较高父母的大脑功能本身就更发达。与此同时,较高的SES也就意味着这些孩子拥有更多有利于神经和智力发育的环境因素,比如更好的机会、更健康的身体、更多的益智玩具、更佳的育儿技巧、更优质的照料、更好的学习环境以及更多的教育投入等。
3 在对家庭结构的研究中,我们意外地发现,独生子的表现要比拥有多个同胞的长子逊色一些;和有一两个弟妹的长子相比,独生子的IQ测试得分也会低两三分。这项观察结果貌似与“家长关注”理论相悖,独生子理应比长子得到更多的关注。但这也表明,在教导弟妹的过程中,长子往往能够受益—他们可以强化知识并提升自信。(敏敏说,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养娃是个系统工程)
4 影响儿童智力的诸多环境因素中,孕期经历最重要。最近的一项评估显示,造成IQ差异的各种因素中,孕期因素所占的比例竟然高达20%。胎儿的大脑发育会受到母体健康、营养、环境暴露,甚至情绪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5 大脑的发育需要刺激,在拥有更多探索机会和更多玩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更加聪明不足为奇。如果在富足的环境下饲养幼龄大鼠,其树突和突触的发育会更活跃,同样,儿童的大脑也会从丰富的日常生活经历直接获益。
6 儿童身处的环境也应富有多样性。孩子们需要走出房门去散步、去公园、去图书馆、去商店,或是去别人家。他们需要看看别的孩子在做什么,需要和除母亲之外的成年人交流。
7 特定的音乐类型或许有助于提高时间—空间推理能力,而研究者们也正着手验证这种理论。
8 父母们不需要逼孩子们学习拼写,或是给他看识字卡。阅读和算术等方面的指导可以使孩子在短期内受益,但从长远看来,使孩子们受益的是热情、勤奋、持之以恒,以及学习的动力。对宝宝们而言,这意味着集中注意力在他们感兴趣的某些物体、理念和感觉上。那些在集中注意力上得到母亲(也可能是父亲)鼓励的孩子,最终要比其他孩子更加聪明。他们词汇量增长得更快,也更喜欢探索。
9 让学步期和学龄前儿童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捉蝴蝶、拼火车、烤饼干、做园艺、在电脑上画画、叠衣服,还有阅读。这个时期的孩子渴望从父母那里学习。他们四处寻找父母,跟着父母在房子里转悠,会说“我知道了”或者“我来做”。通过参与,可以让他们知道:完成任务、尝试、创造会带来乐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