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著作《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和《纪念白求恩》被称作“老三篇”,曾是亿万国民要熟读的语录,它们都入选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学课本。我虽背不过全文,但内容早以烂熟于心,尤其是北山愚公带领家人挖两座大山的故事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也由此知道了王屋山。
王屋山位于河南与山西交界处,为“十大洞天”之首。道教将天下神仙居住的地方归结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洞天”意为山中有洞室可通达上天,而王屋山得到推崇始于唐代。李唐王朝的皇帝自视为老子李耳的后代,便大力发展道教。唐玄宗李隆基非常青睐在王屋山修行的道士司马承祯,正是他提出了洞天福地之说。
李隆基拨巨款给司马承祯,令其在王屋山营建规模宏大的宫观群,一时间,三清殿、玉皇殿、轩辕殿、阳台宫、紫薇宫、清虚宫、迎恩宫、三官殿、玄台殿等众多道观拔地而起连绵不绝,其廊檐勾连,紫气蒸腾,蔚为壮观,可惜它们绝大部分湮灭在了历史长河之中,现存的只有阳台宫、三清殿,但从中仍可窥见昔日道教在当地的空前盛况。
阳台宫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几十根高大石柱,它们上面雕刻的内容既有云龙腾空、百鸟朝凤、喜鹊登梅等吉祥画片,也有苏武牧羊、八仙过海、黄帝战蚩尤等故事,无不精雕细琢栩栩如生,人物和鸟兽都呼之欲出,堪比皇家龙柱。宫内还有棵千年菩提树,树围达3米,据说其为唐朝所植。佛教圣树与道家宫院和谐共处,足见唐人兼收并蓄的博大胸襟与文化自信。
这种自信应该来源于道教始祖老子的道法自然理念,而其所著的5000字《道德经》不仅是道教经典,也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也被王屋山景区制作为一大景点。当地人从山中采集来5210块天然五彩石,在山坡上排列成101米长、81米高的石头墙,再刻上《道德经》,字字珠玑遂化作石石相连的矩阵,面墙而立,人们除了震撼,便是特别震撼。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即如清泉般浸润每位游客的心田,而王屋山俊秀的自然风光更是令人心旷神怡。千年银杏比比皆是,老树虬枝如伞盖华顶,撑起片片绿荫;百米银练随处可见,清流碧潭似游龙泼珠,洒落阵阵清凉。置身山中,游人便有得道成仙一般的舒爽。而登临海拔1715米的绝顶,则是另外一番感受。
据说这里是黄帝大战蚩尤前祭天之处,所以称为“天坛”。慕名而来的文人骚客多如牛毛,留下的名句更是汗牛充栋,诗仙李白云:“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诗豪刘禹锡道:"阳落天坛上,依稀似玉京。夜分先见日,月静远闻望。云路将鸡犬,丹台有姓名。古来成道者,兄弟亦同行。"
这些文学大咖对王屋山的敬仰主要集中在寻仙问道的圣迹上,而毛主席看重的则是愚公移山精神,他老人家誓言“就是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并义正辞严地指出“美国政府要破坏我们,这是不允许的。”王屋可移,岂会再有意欲阻挡中国人民奔向幸福生活的拦路石呢?
2023.5.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