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 延安印象

作者: 高原行走的树 | 来源:发表于2021-10-30 06:45 被阅读0次

    旅游总是缘于某种冲动,也许是一本书、一个剧、一首歌、一部影或者一个传说,也可能孕育了一生一世。譬如延安,都未曾想过这辈子会亲历那里,而今我终于站在了宝塔山下延水河边,终于走进主席总理曾住过的窑洞,并抚摸老人家们曾睡过的简单床榻,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

    印象中,延安是一个贫穷艰苦的偏僻地方,到了延安,感觉却完全不同.昔日低矮的延安城变成了一座快速发达的城市。延安虽地处三条沟交汇的山沟沟里,但山头海拔都很低矮,山势很柔和.仲春之际,河边的垂柳也已吐绿,一座座高楼大厦已隐掩了昔日的老建筑。自私的讲,真希望看到的还是主席他们撤离延安时留下的那座城,可这是不太可能的了,毕竟时间已过去六十年。可我的镜头还是不自觉地避开了现在那些所谓的现代建筑。

    延安大概最具特色的要数延安的窑洞了。坐在银川开往延安的大巴车上,车过安塞,黄土高原的岩崖下就可看见成排的窑洞,有的已废弃,而大多可见窗户上贴着红红的春联。走进主席住过的窑洞,久久不想离开,窑洞木雕花格子窗,是延安最美的风景,也勾起我许多美好的回忆。过去,在我眼里窑洞那是盖不起房子的穷人们安栖的地方,可现在在我眼里,窑洞变成最节能最环保的生态建筑。真希望有朝一日再建造几孔这样新窑洞,回归到恬静安逸的乡村生活中。

    顶着小雨参观了主席曾住过的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这里也是曾经领导和指挥中国革命成功的地方。真不敢想象在这样原始的窑洞里藏龙卧虎,激扬文字,挥斥方酋,完结老蒋。红色革命能吸引那么多四面八方的青年和学生,甚至吸引着世界热血青年的目光。不知原来窑洞里还有什么家什,在杨家岭主席的故居,三间十分简陋而清清爽爽的窑洞,只有几个木床、木椅、木盆等最简陋的办公生活用具。简陋的用具也彰显出主席的生活风格,例如,主席是湖南人,喜欢水,所以有一个小小的木澡盆;主席是南方人没有睡炕的习惯,只好在炕上放置了木床;主席可能喜欢户外开会,每个小院都有石桌石凳;还有就是主席身体高大,喜欢很软的宽大的木制粗布躺椅。主席卧室里看到的一个小情景还是让我很感动:主席生前抽烟较重,所以参观游客们没有忘记在主席的床榻上放置几支香烟,不过是带过滤嘴的,听说主席喜欢不带把的芒果烟。

    在杨家岭的山角下,绿阴中藏着一个小小的会议室,这就是当年举行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地方。我能想象到当初文艺青年对领袖的崇拜和狂热。在延安革命纪念观参观时,我还有一小发现,那就是大部分的领袖、将领、作家以及知名演员都是成双成对在延安。看来度过那样艰苦惨烈的战争年代,不光需要革命理想的支撑,同时也需要爱情的营养滋润。主席几个卧室里都有一幅和子珍岸英的全家福。但我们不难想象贺离开后,主席的生活也会是有声有色的。不是矫情,可能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对主席会更多一份感情,多一份崇敬。亲身体验主席的生活工作场景,看到主席在这样的土窑洞里写出那么多关乎中国命运的文稿,更理解了什么叫领袖什么叫伟人。更理解了农民李有源发自心头的唱词。

    我一直不晓得是何原因,红军长征后会选择了延安作为红色首都。即使用现代的眼光看,延安也确实是一个风水宝地,特别是杨家岭旧居,就是在山坡上开凿出的窑洞和小院。生活在那里别有一番风味。那时若不是常有大炮光顾,还真有点世外桃源的感觉。主席在延安搬了三次家,从杨家岭到王家坪,后又搬到枣园,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巩固,条件也在改善。除了那些别致的陕北特色的窑洞外,革命时的许多建筑,如七大会堂等,不象是北方特色的建筑或民居,看上去有点西方特色,富有质感。也难怪当时许多领袖都有西方留学背景。

    拜访延安时不知其他游客,我常想让历史连同那47年时的建筑一起凝固。当然这是不可能的。镜头可以试图避开这些突兀的建筑,但生活在变,历史在变,延安在变。也许是变的太快了:整个城市管理很糟糕,延河边像一个建筑工地,当然其他地方也差不了多少;白天解放广场各种丑态表演一堆接一个;晚间滨河路上还可见随地大小便者;就连主席站岗的革命历史博物馆里,工作人员也大声的喧嚣,三五一堆在唠家常......。我本来不想把这一段写在这里。但我更愿意理解为这都是发展太快出现的问题。影视剧中常看到主席有微服私访的爱好,不知现在的官员忙在哪里?

    据说主席离开延安后,一直没有再回去过。只是总理代表这些革命家回过一次延安,据说总理看到延安老乡的生活还是很苦,延安发展很慢,还在检讨自己。可后来油田的发现与国家的投入,延安不能算落后了,只是发展的不很平衡和谐。就像一个装水的木桶,有几块板是长了,但其他几块一直很短,所以装水还是那么多,比如,城市的管理和市民的文化素养就是短板。唉,不说这些。

    无论如何在我眼里,延安窑洞就是一个奇迹, 那一孔孔的窑洞如一座座丰碑屹立在延安的山川大地上。 延安的窑洞朴实得如同一捧黄土,它背靠高山,脚踩大地,坚固牢靠,岿然不动;它与黄土地血肉相连,与人民密不可分。延安窑洞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过去是,但愿以后还是......。


    河流可能也如同人一样有自己的性格和脾气,有的温和宁静,有的暴躁刚烈,这是我站在壶口瀑布前,面对狂放不羁的黄河水产生的第一反应。耳朵、眼睛乃至心神均备震撼。然而,联想到刚刚经过的宁夏平原,黄河的脾气也不安全是很暴躁的。

    黄河真如人也,当所处环境道路宽阔、笔直和顺畅时,它就会表现的似孩童戏嬉欢畅,似淑女温柔娴静;当遇到壶口瀑布这样的逼仄的逆境时,它就会突然变的似鲁达暴戾狂放,似雄师在怒吼。因此,人之初,性本善。一个人或一条河原本是和善的,狂暴粗放完全是环境所致。

    从延安取道宜川奔壶口是很惊险的过程,又逢旅游淡季天还下着小雨,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心悬半腰。来到壶口瀑布前,只见河床上分布着大小不等几个瀑布,然而,那个无数人拍了无数次的经典瀑布却不见了。原来,今年上游集中开冰来水远远多于往年,丰沛的河水泻满了河道,大落差的瀑布一景消失了。从安全栏杆的标志可以看出,原来50米外可以站人的地方也是河水汪洋。陕西这边有20几个游客,而山西那边已经关闭了。下午5点左右离开景区,出租车把我送到黄河大桥对岸的吉县壶口乡。可是,已错过了回吉县的交通车。只好再打车回到多公里外的吉县县城。

    要说吉县县城,可能是我见过的发展最差的县城,住定后沿着泥泞的街道,几乎走遍县城才才发现2个自动提款机。回到宾馆想要描述壶口瀑布的壮观,然而感觉是徒劳的尝试,因为人文地理,历史长河,一股脑伴随汹涌的滔滔河水而来,疑是惊雷落眼前。荡胸生层云,目眦入归鸟,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就是一种幸福和满足了。翻开前辈的游记无非是千篇一律地记述壶口瀑布地历史传说或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地感受。然而,人文情感方面的记载就寥寥了 。

    离开壶口瀑布攀登通往车场的台阶时,我几次回头,举起相机,流连不肯离去,这几百公里的跋涉不就是为了这一眼吗?千余里路云和月,都是为了你而来,让我再多看一眼吧。能够被打动心扉,真得很难得,所以更加珍惜看到的景,感受的情。能够到壶口一观,不枉此生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游记 || 延安印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buwa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