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随笔-生活工作点滴
原来心脏病也分真假?这些护心要点,值得掌握!

原来心脏病也分真假?这些护心要点,值得掌握!

作者: 好朋友心电图机 | 来源:发表于2019-07-11 08:33 被阅读0次

有时呼吸费力、感觉气不够用,有时觉得胸口如被大石压,甚至呼吸困难,少数患者甚至觉得胸痛。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黄兴福医生解释,这都是胸闷气短的表现,可能是身体器官的功能性表现,也可能是人体发生疾病的最早症状之一。

一、真假心脏病


1、真心脏病

大部分的胸闷气短还是因为有病,而且以内科疾病为主,最多见的是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脏神经官能症等。

儿童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纵隔肿瘤;青年人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自发性气胸、纵隔肿瘤、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老年人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肺气肿、冠心病、心衰等。

病理性胸闷必须引起重视,以免延误必要的治疗。

患者应该到医院进行胸部透视、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生化等检查以及肺功能测定,以便临床医师进一步确诊。

2、心理病

一部分胸闷气短是功能性的,即“不是真有病”。

它可能是因为在门窗密闭、空气不流通的房间内逗留较长时间,或遇到某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与别人发生口角、争执,或处于气压偏低的气候中,尤其是目前社会工作、生活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出现胸闷、疲劳的感觉。

经过短时间的休息、开窗通风或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思想放松、调节情绪,很快就能恢复正常,不必紧张、也不必治疗。

3、植物神经紊乱

有些十六七岁的姑娘,还可能因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胸闷气短,也不必治疗,保持心情舒畅、愉快乐观,加强体育锻炼、心平气顺,便可自然安康。

4、颈心综合征

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病专科主任医师李松介绍,颈心综合征是颈椎病变引起的心脏不舒服,症状像心绞痛但并非心脏器质性的毛病,患者常感觉心慌、胸闷,做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却没有异常。

对于这类患者,除了配合医生的治疗外,在生活上也要做些调整。

拿睡觉来说,建议选择中央略凹进的枕头,高度最好是在11cm~15cm,睡觉时颈部应枕在枕头上,不能悬空,使头部略向后仰。

如果习惯侧着睡的话,应让枕头与肩膀同高。睡觉时别躺着看书,也不能长时间将双手放在头上方。

平时还可以配合做些颈椎保健操,通过颈部各方向的放松性运动,活跃颈椎区域血液循环,放松颈部韧带肌肉,增强颈部肌肉对疲劳的耐受能力。

但要提醒的是,在急性发作期患者不要增加运动刺激,有较明显或进行性脊髓受压症状时更是要严禁运动,特别是颈椎后仰运动或过伸过屈运动,如仰头搁物或晾晒衣物。

二、心脏不好的九个表现


1、一躺下就气短

患者平卧几分钟后出现气短,坐起后才可稍微缓解,此时应考虑心衰。

这是由于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多,导致气道阻力增加,患者出现气短。此时应及时到心内科就诊,同时排除肺源性疾病的可能。

2、胸口沉重,如有大石

就是平常所说的“胸闷”,若排除情绪因素及其他脏器如呼吸系统功能改变,此时应考虑患者可能存在心肌缺血。

如胸闷持续数分 钟不能缓解,甚至出现胸口剧烈疼痛,则很可能出现了心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

应尽快拨打120,赶往最近医院,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先自行含 服硝酸甘油片或速效救心丸等药。

3、衣服和鞋子突然变紧

衣服、鞋子变紧,不少人第一反应可能是自己胖了,但对心脏疾病患者来说,可能提示心功能受损。

这是由于心排出量(心室每 分钟射出总血量)血下降,肾脏血流量减少,排出体外水分减少,出现下肢浮肿、体重增加(尤其3天内增加超过2公斤),需及时就医。

4、食欲不振

心脏功能受损的患者除了有食欲不振的表现,还可能出现腹胀、恶心呕吐、便秘、上腹痛等症状,多是由于右心功能衰竭,胃肠道淤血引起。

5、头昏头晕

头昏头晕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睡眠差、颈椎病、高血压等是较常见原因。

但伴随血压明显偏低的头晕头昏,可能是心功能受损等所致,严重者还可能出现晕厥、心源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况,此时应迅速就医。

6、焦虑不安

正常人焦虑不安大多与情绪有关,而有人在情绪稳定时仍觉心悸、心慌、坐立不安,这要考虑是否存在心脏疾病。

心率增快、心律不齐是心慌焦虑常见原因,多由心脏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导致,应早期干预,防止症状进一步加重。

7、咳嗽不止

多数人感冒会出现咳嗽、发烧等症状,且咳嗽在白天黑夜不会有很大差别。

但一些人没有发烧等其他类似感冒症状,唯独咳嗽不 止,夜间多于晚上,平卧时比坐起时明显,此时要警惕是否心功能受到损伤。

这可能是肺淤血使气道受到刺激,可伴随咳白色泡沫痰、痰中带血丝,急性发作时甚至 可出现粉红色泡沫样痰。

8、容易疲劳或终日乏力

很多心脏病患者起病便是以乏力或易疲劳开始,多是由于左心功能受损,心排出量降低,不能满足外周组织灌注所致。

9、少尿且下肢浮肿

出现少尿和下肢浮肿,很多人常认为是肾脏出了问题。

实际上,心脏功能受损会导致肾脏血流不足或体静脉压力过高,常出现少尿及下肢浮肿等。肾脏长期缺血,可致肾功能恶化,出现蛋白尿,血肌酐上升,并形成心衰加重的恶性循环。

三、这些护心要点需牢记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熊长明教授教您一套可以变得更“睿智”的护心法则。 

“心脏的跳动与大脑皮层活动之间关系密切。”熊长明教授介绍,一般情况下,当大脑接收到心脏泵血信号后,掌管学习、情绪及记忆的区域会输出更多信号,帮人们完成各项“任务”。

可有时,偏偏会有些“敌对分子”来扰乱这种和谐局面,比如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三个主要风险因素,它们会导致通向大脑的动脉血管壁内斑块堆积,减少流向大脑的血流量,大脑会因缺乏“营养”,逐渐出现认知功能退化。

相反,心脏健康的人,由于没有这些危险因素,泵给大脑的血液不会受到“阻拦”和“污染”,得到充足的血液“滋润”,大脑自然更具活力和创造力。 

可见,心脏健康对维持大脑思维和意识有积极影响,熊长明教授说,要做到这些,就需要记住以下护心要点。 

1、不吸烟

研究证实,烟草里的大量有害物质能导致血管痉挛,不管抽烟多少,都会直接损伤血管。建议有抽烟习惯的人,必须戒烟,这不仅是保护心脏的关键,也是重获健康的第一步;不吸烟的人尽量远离二手烟。 

2、不超重

肥胖会加重心脏的负荷,增加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尤其是“向心性肥胖”(俗称“梨形身材”)的人,更应将限腰围当作必修课。

建议当女性腰围超过80厘米、男性腰围超过85厘米时就应考虑适当减肥,并严格控制好体重。

3、不高脂饮食

适当的脂肪摄入能为人体提供必需能量,但有些“坏”脂肪会增加血液中“坏”胆固醇水平,要避而远之,比如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多存在于酥皮点心、炸薯条、奶茶等中。

日常除了少吃这些零食外,还应适量少吃动物的脑子、脊髓、内脏、鱿鱼、墨鱼等高胆固醇食物。 

4、少吃或不吃培根

研究显示,过多食用加工肉类会使死于心脏病的风险增加72%。世界卫生组织也明确将培根、火腿等加工肉制品列为一级致癌物。

这是因为它们中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含量更高,且通常用腌制、熏制等手段延长保质期,这一过程会增加更多有害物质。

建议日常吃红肉要有节制,平均每人每天摄入不要超过75克;或尽量用白肉(禽类、鱼肉)代替。 

5、少吃盐

研究显示,盐是威胁心脏健康的罪魁祸首之一,如果所有人每天减少摄入半茶匙盐,冠心病将明显减少。

专家建议,每天每日摄盐量应控制在6克以内,多用蒸煮等烹调方式,少用酱油味精等调味品、减少外出就餐次数,都是控盐的最好方法。 

6、少吃糖

大量吃精制糖可能会导致人体摄入能量过高,增加高血压发病率,容易引发心脏病、中风。

建议少喝甚至不喝碳酸饮料,少吃烘烤面包、快餐和加工食品,烹饪中少放糖等。 

7、学会摆脱压力

压力会提高人体的应激激素水平,引起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生活中要学会自我放松,让自己快乐。假期不妨去近郊旅行,接触大自然来释放压力;此外,经常开怀大笑,能让人心情愉悦,弱化压力对身心的影响。 

8、坚持适量运动

运动能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量,提升心肌供血和供氧能力。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最安全有效的运动就是步行,每天健步走1个小时,感觉微微出汗即可。

每周3~5次、每次半个小时以上的有氧运动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慢跑、骑自行车、游泳、跳舞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此外,熊长明教授提醒,心血管疾病发病趋于年轻化,建议养成定期体检,时常监测血压、血脂和血糖的习惯,尤其是40岁以上、有心脏病家族史的人更要注意,发现异常要及时就医。(来源:人民健康网综合)

更多心脏健康知识,请关注好朋友心脏健康,每天11:30与你分享实用健康知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来心脏病也分真假?这些护心要点,值得掌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bwr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