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想从一个小的角度来讲。
让我们从电车难题开始聊起。
一列电车正在驶来,在其正前方的轨道上有5名小孩正在玩耍,而另一条岔道上有1名小孩正在玩耍,这时你恰好站在扳道口的位置,请问,你会否扳下扳手,让电车驶向岔道?这样可以拯救5名小孩,但会牺牲1名小孩。
你会怎么选?先想一下你的回答,继续往下看。
现在,情境发生了改变:5名小孩所在的轨道是正常运营的,而1名小孩所在的轨道已经废弃,也就是说,那名在废弃轨道上玩耍的小孩完全没有任何错误,这个情况下,你会扳动扳手,让电车把他撞死吗?
在第一种情境下,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扳动扳手」,原因很简单:救5个小孩,总比救1个小孩来得更划算些。
这时,我们就说:你是基于「目的论」的立场(也常常被译为「功利主义」)。也就是说:什么才是正当的行为呢?只有当一个行为能够为全人类带来的福祉大于它的成本时(5个小孩的生命重于1个小孩),它才是正当的。
反之,在第二个情境中,大多数人就可能会选择「不扳动」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会认为:那个在废弃轨道上的小孩没有错,错的是那5个在正常轨道上的小孩。因此,没有错的人不应该为犯错的人承担代价。
这种立场,我们就叫做「义务论」,跟目的论相对立。它的意思是:结果并不重要,行为本身的正当性(对还是错)才更重要。不对的行为,我们就不应当去做,更不应当鼓励。
那么,在上面这2个情境里面,究竟应该选什么呢?
我的观点是:选什么压根一点都不重要 —— 因为它本来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重要的是什么?是你「怎么选」。
亦即:你是出于一时的冲动和直觉,还是基于一个坚定的、明确的基点去作出决策?
举个例子:「我」知道我是一个重视规则和秩序的人,我认为为了维护秩序、适当的牺牲是合理的,我也清楚这两种选择各自的取向,那么我选择「不扳动」,就是一个合理的行为,因为它符合了我的立场和价值观。
只要你的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你清楚知道它的后果,也明确地知道你的立场和价值观,那么基于这个「充分认识」的前提下作出的行为,就是合乎理性的。
这就是我想表达的:
当你碰到一个问题、选择、情境时,不要局限在它本身的层次,而是不妨「向下挖掘」,去寻找它和我在更底层的相容之处 —— 亦即「自我认知」。
这也许是一种更好的思维方式。
什么是「自我认知」?
我们在一生中,可能会面临许多场景,它们一定会包含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如何应对它们呢?
这时,我们就需要一些长期的、稳定的、不变的规则,为我们提供指引和方向,这就是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和取向,亦即「我是什么样的人」和「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它们就是你对自己制定好的、底层的信念和规则,用来构建起自己稳定的人格。
曾经有读者问过我,说:您一直呼吁大家要努力,要独立思考,要变得优秀,但每个人一定要按这种方式生活吗?我可不可以不需要想这么多,就这样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呢?
当然是可以的,但它有一个前提:如果你清楚地认识到「独立思考」和「浑浑噩噩」这两种选择所带来的的结果,那无论你选择哪一种,都是合理的。
换言之:你当然可以选择后者,这是你自己的自由。但这种自由要基于什么呢?基于你对它的「充分认识」。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也就是说,当且仅当你「向下挖掘」,可以碰触到一个坚实的基点时,你的自由才是有根基的。
如果你从来不知道「我还可以有另一种生活」,就选择了后者,那这种自由就很难说是充分的。因为你完全有可能错过了对自己来说「更想要」的选择 —— 你压根就不知道它的存在。
所以,努力、独立思考、变得优秀……并不是说,大家一定要这样去生活,而是说:当你这样做了,你才能从更高的层次看到每一种生活的可能性。那么,你才有了选择的自由。
这其实就是「理性」。
我们说「追求理性」,绝不意味着我们要变成没有感情的机器,而是指:当我们思考问题时,要尽量立足于充分的信息和底层规则,以「不会后悔」作为主要的衡量标准。
这一点当然非常难,但这才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的。
其实,大多数问题都是这样的:选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选。
比如:
毕业后,应该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家乡?
到了年纪,应不应该结婚、成家、生孩子?
是选择闯出一番事业,还是选择安稳但缺乏挑战的生活?
……
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它们基于什么呢?基于你对自我的充分认识,基于「我想要什么」这一「不变的事物」。
遗憾的是,许多人容易忽略这一点。他们作出行为和决策,往往不是从底层规则出发,而是跟随着别人和大众的意见 —— 别人认为「应当怎么样」,你就也觉得「对,我应当怎么样」。
我们在生活中,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受到环境的影响。
我们的长辈、原生家庭、塑造我们的大环境,会向我们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
我们所在的层次、阶级、圈子,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贴标签,给我们灌输各种条条框框;
我们所接收到的媒体和信息,都在有意无意地塑造「我们想要的方向」……
在这重重围困之下,很容易就会丧失「我」的主体性 —— 你开始沿着别人为你规划好的道路,什么都不想地往前走……
在这种情况下,你其实就是没有自由的。
因为你让别人的想法,来替代你自己的想法。你用别人的生活,替代了你自己的生活。
不妨时时刻刻保持一种信念:我的生活是我自己的,我必须对它负责,没有别的事物和人,能够从我手中抢走对生活的自主权。
可以说,人生,其实就是在各种力量拉扯之下,竭力保持平衡所走出来的轨迹。如果你失去自我的控制力,你就会把你的生活,全盘交到别人手上。
分清「我必须」和「我想要」。很多时候,这就是烦恼和疲惫的来源,也是关上它们的阀门。
可能有朋友会有疑问:我在许多文章里,都说,我们要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要多质疑自己,质疑那些「默认为真」的东西 —— 但前面又讲,自我认知是长期、稳定、不变的,那么这两者是否矛盾呢?
其实并不矛盾。
实际上,在我们构建人格的过程中,会有两种可能的回路:
第一种,我把它叫做「封闭型」。它遵循这样的顺序:
相信自己所接收到的事物,把它们内化为框架;
抵触与固有框架不同的新信息,只接收一致的新信息;
借由2不断强化自己的固有框架。
第二种,我把它叫做「开放型」。它的路径是这样的:
相信自己所接收到的事物,把它们内化为框架;
质疑自己框架所赖以持存的各种信念;
广泛接触新信息,并让它们互相融合、修补;
形成新的框架,并容纳其他不一致的信念的存在。
后者是一种更好的方式,也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方式。
一个简单的假设是:世界上存在着非常多的信念。它们之间有许多是互相抵触的,但并不意味着谁对、谁错,也不意味着谁更合理,它们只是存在着,就在那里。
而你、我,每一个人,都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从中选择一部分信念,形成自己的自我认知,继而形成稳定的人格,来理解这个世界。
很多时候,我们跟别人的分歧,乃至于跟「世界」的分歧,往往并不意味着谁对谁错,而只是因为我们所选择的信念不同,存在着内生的不一致而已。
所以,跳出框架、质疑自己,绝不意味着虚无主义,也并不表示「你要质疑一切信念」,而是,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能够容纳新的信息、新的信念「为我所用」,而不是把自己封闭起来,局限在一片狭隘的、小小的「自我」里。
如果用 人是如何变强的 中的「心智世界」来打比方的话,就好比是:
我们的一生,其实就是心智世界不断「拟合」现实世界的过程;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停下脚步,问自己「是不是已经到头了?」
如果在这时停下,我们就会局限在一个小小的世界里,以为那就是全世界,把局部当成全部;
人变强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拓展认知边界、不断调适「心智世界」轮廓和范围的过程。
而我们那些「不变的事物」,就好比是心智世界的圆心,也就是我们一切概念、规则和框架的交汇点。它会随着心智世界的变化不断改换位置,但它依旧是中心,指导着整个心智世界的变换。
所以,你会发现,我在许多文章里,都提倡一种价值取向:走出来,跳出去,多接触各种各样的新的可能性,而不是沉浸在自己固有的生活模式和习惯思维里。
为什么呢?这样能让自己生活得更好吗?不一定。但通过这种方式,你才能撬动自己固有的框架,用新的刺激,来冲击自己旧的模式,不破不立。
你才会知道:世界有多么广袤,我除了目前的生活方式之外,还有这么多的、别的可能性。
这也是回答「我是什么样的人」和「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所必需的条件。
那么,到这里,我们可以回过头看看最开始的问题:怎样做出好的人生抉择?
它应当包含如下要素:
1)对各种可能性具备「充分认识」,明确地知道它们的存在,清楚它们可能带来的结果。
2)不断修正和完善「自我认知」,以此作为不变的基点,来理解和思考外部世界。
3)当遇到新问题、新情境时,不要局限在表面,而是「向下挖掘」,寻找到它跟自我认知的触点,以此来作出行动和决策。
如果我们把(3)看作一个个的点,那么,把这些点连起来,就是一条的清晰的、良好的人生路径。
这或许不是最优解,但一定是一个满意解。
我刚毕业的时候,做广告,加班到凌晨是家常便饭,半夜被电话叫醒(跟客户有时差)也非常正常,到手的工资又低,有段时间连生活下去都有点艰难。
在这种环境里,很多人也许就熬不下去了。但我从不讨厌这种生活,因为我非常明确我想要的是什么: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得成长。
所以我常常跟别人戏言:我现在的状态,都是以前加班加出来的。
现在其实也一样。我参与了几家公司,但其实不少项目是不挣钱的,反而需要往里投钱,整体来说并没有太多盈余,为什么?因为我并不觉得赚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够用就好了。相比之下,探索新领域、尝试新事物,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对我来说更重要。
同样,我拒了一些投资的机会,也一直没有把内容商业化,就是因为我不想过上「被商业化驱赶着不断奔跑」的生活。我更希望拥有更高的主动性,能做一些真正想做的内容,帮到更多的人。
什么是好的生活?它没有标准答案,但一定是最适合你的生活,也是你想要的生活。
所以,综合以上3点,我们可以得到第四点:
4)基于以上三点,为自己设定一系列原则,并遵循原则来生活。
举个例子。接触过投资的朋友,一定知道在投资中,设立规则有多么重要。你如何设定规则,取决于你的风险偏好和期望,这是因人而异的;但一旦设定了规则,就要严格遵循规则行动。它未必能让你「永远正确」,但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败」。
生活其实也是一样的。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必要追求100%的完美,只要避开「错的地方」,就好了。
把生活交给你制定出来的原则,这也许是最省心的生活模式了。
最后,提一个简单的 Tips,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
当你遇到一个新问题、新情境时,不妨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它的本质是什么?
举个例子:有一份好的工作机会摆在你面前,不妨问一问:这份工作机会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是优渥的收入,较少的压力,新的挑战机遇,还是新行业的切入点?
它跟我的联系是什么?
在这些吸引人的地方里面,我最看重的是什么?
我为什么看重它?是因为它符合我对未来的期望和规划吗?还是因为它能弥补我短期的需求?
我想从中得到什么?
我对这份工作的目标是什么?是暂时改善生活、以寻求未来更加可期的机会,还是以此作为一个跳板,进入这个领域,来丰富自己的履历和职业生涯?
还有别的可能性吗?
如果不采取这种方式,还有别的可能性能达到我的目的吗?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一些启发。
记住:你的人生掌握在自己手里,没有谁能代替你对它负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