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是才女,十三四岁便写出了震惊一方的名诗。不仅如此,她从小饱读诗书、家境优越,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的父亲是苏轼的学生,她的母亲是宰相的孙女,无论是童年还是少年,她过得都相当的姿意。与赵明诚喜结连理后,更是琴瑟和鸣,兴趣相投。这一桩婚姻,是古今多少人最羡慕的样子,她嫁给了爱情。所以,她明朗而快乐。
只是这份幸福没有一直延续下来。父亲陷入了党争,全家回到原籍,她不得不与丈夫分开,尽管后来又回到了赵明诚身边,但生活却不是原来的样子。再然后不久,夫家也遭受了政治牵连。恰巧国家又遇战火,他们夫妇二人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此后不久,她的丈夫病逝。生活从此更加艰难。
她带着两人的金石作品,逃难他乡。一路逃难、一路生存。生活再也不是原来的样子,满目疮痍。所带实什、金石一点点丢失,到后来她自己也身陷生病。再后来便遇到了如今人们眼中的渣男“张汝舟”,更是让她千疮百孔的生活多了一份伤痕。即使是这样的情况下,李清照依然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之慷慨之语。她已经从一个沉浸儿女幸福、享受个人乐趣的女人变成了一个感受个人悲惨,更体悟家国之殇的女思想者。
对于李清照,是喜欢的。喜欢她的才情,动容于她的身世,羡慕于她曾经的幸福。她的一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17年前自考本科时,毕业论文是《论李清照的豪情与才情》,直到现在,那一份用心写成的毕业论文在记忆中依然留存不少。生活中也想做李清照一样的人,以才立世,以学做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当然不会有李清照后半生的经历,但我们也有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一个教育人,把自己所学传授给我的学生,求一份师者的尊荣,无愧于师者的身份。
整整一个宋朝,李清照称为第一才女,可见其光芒之耀眼。她以作品留存千古,婚姻只不过是她的生活而已。纵观古今,美满的婚姻、不幸的婚姻者何其之多,几人留到后世?究其原因,作品使然,才学使然。将我们每一个人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微不足道。过了今世的几十年,后世有多少人能记得你的故事,有多少人能知道曾经有个你来过这个世界?除却你的子孙,知你者几何?
这样想来,平日的无聊之事、困扰之事有时真的不值得我们费心费力。把握我们的日子,过好我们自己的时间。他人的评价似乎不是最重要的,他人的期待也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我们不违背社会大原则,不违背人们心中对私德的潜意识,尽可以去做自己。不需要人云亦云,不需要跟风随流,不需要体现存在感。有社会需要、家庭需要、责任需要以外,寻求一份自我心灵需要,自我生活需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