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侯杰(安祖后裔十六世)
侯氏家族查证历史
一、恩荫恩荫又可称为任子、门荫、荫补、世赏,是中国上古时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二、中宪大夫是散阶1、什么是散阶散阶指表示官员品级的称号。 授予官职时同时授予的虚衔,像今天军衔。一称散官或阶官,指获有散阶的官员。明初沿元制。洪武九年(1376)定文、武官员散阶。文官自特进光禄大夫至将仕佐郎,共四十二阶;武官自特进光禄大夫至忠显校尉,共三十阶。每一品级分为初授、升授和加授。分别由吏部验封司和兵部武选司给授。宦官不从此例,洪武四年定,自中正大夫至司直郎,共十阶。钦天监监官,洪武四年设有正仪大夫至分朔大夫,共七阶。洪武十四年改从文官给授。洪武十年定,出身宦官从内官散阶给。首先,“散阶”不是官阶,也不是官职,不附带任何权利属性,他只是一个荣誉称号。 其次,“散阶”的称号,与官员的实职品级严格对应,具备何等品级,就具备何种“散阶”称号,且在称号上,区分文职和武职。 以清代“散阶”制度为例,正一品文职官员的散阶称号为“光禄大夫”,对应实权官名,则是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正一品武职官员的散阶称号则为“建威将军”,对应实权官名,则是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2、为什么有散阶 那么,在已经有了实际官职和官名的情况下,历朝历代,为何还要有个“散阶”的制度呢?对此,笔者也一度不得要领。随着所见散阶称谓的用途增多,笔者渐渐揣摩出了历代设立“散阶”制度的必要性。 目前所见散阶称号,多用在墓碑中榜的书写上,如今观山湖畔道光年间李衡峰之墓,其墓碑中榜大书“皇清诰授朝议大夫李公(讳)衡峰府君之墓”。 “朝议大夫”,在清代是文职从四品官员应得的散阶称谓,对应实职,则为知府、土知府、盐运司运同等。 察李衡峰,其身前最高官职,正是从四品的知府顶戴,曾在兴化、建宁、福宁等府“知府事”。这对应到今天,也是个厅局级的市长了。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没有“散阶”荣誉称号的话,这位李大人的墓碑中榜怎么写呢?“硬”来的话,至少会遇到两个问题: (1)“知兴化、建宁、福宁等府事李公(讳)衡峰府君之墓”。官员平级调动很平凡,这位李大人的宦迹也只三个地方任职,尚可措辞。但,遇到柴作舟所任州县“以十数”的情况,都在墓碑中榜一一开列的话,根本不够写。写一个,不写一个,厚此薄彼也不好。 ( 2)即使终身宦迹只在一个地方任一个职务,在墓碑中榜上大书任职地的行政区划名,也显得不庄重,体例颇为乖张。仍以前文李大人为例,墓碑中榜只列一个宦迹,可书为“知兴化府事李公(讳)衡峰府君之墓”。 乖张之处在于,他都已经死了,还在“知”兴化府事,此其一。其二,在逝者墓碑上,拉上一个行政区划的府为之背书、垫背,似乎也不庄重——那个府的人民及现任知府大人情何以堪啊? 因此,上述问题,有了“散阶”称谓,就都迎刃而解。实际上,墓碑中榜大书任职地行政区划的情况,笔者至今尚未看到过。 如此看来,“散阶”专为解决官员死后的墓碑中榜的书写问题而设了?非也,“散阶”虽“散”,却还是有实际作用,不可或缺。 是官员,就有悬车致士退休的那一天,退后如何称呼他?直呼其名?不符合中国官场文化。仍然称呼其身前官名?如李知府、李中堂、李尚书?那他究竟是退了还是没退?那意思,他退了还能干政?不行,退了就没权了,但又要照顾到你的体面,因此可称你的“散阶”。 以上,恐怕就是历代官制中均设立“散阶”的奥秘所在。3、明朝文官散阶品级特进荣禄大夫,正一品,初授 文官补服特进光禄大夫,正一品,升授荣禄大夫,从一品,初授光禄大夫,从一品,升授资善大夫,正二品,初授资政大夫,正二品,升授资德大夫,正二品,加授中奉大夫,从二品,初授通奉大夫,从二品,升授正奉大夫,从二品,加授嘉议大夫,正三品,初授通议大夫,正三品,升授正议大夫,正三品,加授亚中大夫,从三品,初授中大夫,从三品,升授大中大夫,从三品,加授中顺大夫,正四品,初授中宪大夫,正四品,升授中议大夫,正四品,加授朝列大夫,从四品,初授朝议大夫,从四品,升授朝请大夫,从四品,加授奉议大夫,正五品,初授奉政大夫,正五品,升授奉训大夫,从五品,初授奉直大夫,从五品,升授明朝武官散阶品级(略) 三、拖沙喇哈番清爵名,为清初所定世爵第八等。顺治四年(1647),由代顺治皇帝定名,汉称旧为外所千总。乾隆元年(1736),定汉字为云骑尉,在骑都尉下。云骑尉,武散官名。隋文帝时置。炀帝时罢。唐置勋官十二转,其二转为云骑尉,当于正七品。宋、金沿置。明正六品。天命五年(1620年 ),“论功序爵,列总兵之品三等,副(将)参(将)游击亦如之,其牛录额真俱为备御,每牛录下设千总四员”。天聪八年(1634年),改称五备御之总兵官为一等公,一二三等总兵它 为一二三等昂邦章京,一二二等副将为—二三等梅勒章京,一二等参将为一二等甲喇章京 ,游击为三等甲喇章京,备御为牛录章京。顺治元年,加封公、侯、伯世爵,不久更昂邦章京为精奇尼哈番,梅勒章京为阿思哈尼哈番,甲喇章京为阿达哈哈番,牛录章京为拜他喇布勒哈番,以及拖沙喇哈番。乾隆十六年(1751年),定世袭七品官为恩骑尉从而确立了二十七等世爵制:公,分一至三等,超品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侯.超品;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轻车都尉,分—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二等,正四品;云骑尉,正五品;恩骑尉,正七品。爵位的承袭有两种,一种叫世袭罔替,所得爵位可世代承袭,由朝廷受予诰命,属于特典 之列。通常的世爵均定有承袭次数,—般是每—代减一等,袭次既尽,世爵也就取消。一般爵位均为降级世袭,即子嗣承袭父爵要降一级。如果承袭者本人无甚功勋,不能晋级。少数特许可世袭罔替,如清初的八家“铁帽子王”。四、佐领清朝官名。牛录章京的汉译。又牛录的汉译亦作佐领。前者为编制单位名称,后者为官名。早期满旗社会,出兵或狩错时,按家族村寨行动,每10人选1人为首领,称牛录额真(箭主之意)。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定300人为1牛录,作为基本的户口军事编制单位,牛录额真1人管理,始正式成为官名。明崇祯七年,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改称牛录章京,入关后,改为汉称佐领,正四品。驻京师者置於参领之下;驻防,则置于协领之下。战时领兵官,平时为行政官,掌管所属户口、田宅、兵籍、诉讼诸事。其职多为世袭。也是社会与军事组职名。牛录是八旗的基本单位。早期满族社会,它兼有行政、生产、军事三种职能。入关后军事职能增强,生产职能逐渐消失。清代各所辖壮丁数在各个时期不同。皇太极时每佐领壮丁约略200人;康熙时百三四十人;嘉庆时,则以150人为率。清昭梿《啸亭杂录·国初官制》:"入关后,始改总统旗务者为都统,每旗一员,其参协者为副都统,每旗二员。其下设参领、佐领等官。"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鼠狼》:"某佐领好酒喜啖。"晚清建立水师,一舰之长称管领,其助理者称佐领。 马建忠 《上李伯相复议何学士如璋奏设水师书》:"中国初设水师,但得督领十人,管领五十人,佐领二百人,已可应用不匮。"五、千总:官名。 明初京军三大营置把总, 嘉靖中增置千总,皆以功臣担任。以后职权日轻,至清为武职中的下级,位次于守备。嘉靖二十九年,革团营官厅,仍并三大营,改三千曰神枢(因为骑兵居于阵三区的第二区,类似中枢),设副、参、游、佐、坐营、号头、中军、千把总等官。这里的千总是千夫长副职的意思,副将、参将、游击各1000兵,设两个千总为副职各带500兵,把总带100兵。 六、关东辅御使没查到。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73872/88ad0df6926bb73f.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73872/bb4bdd0f9f33071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73872/c17f5d1ae0386d4e.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73872/f997ad1386b8949c.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73872/0f2dbb9d6fc3ab19.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73872/efdcef86be4104b1.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73872/fcefcc7aa57cefbf.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73872/83189e337e1223bf.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73872/21564e7c6ba82f0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73872/0f90fd21674662a3.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73872/ae0b349af495b74c.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73872/e1f7d6f290b69388.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