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读书领域候选推文专题(梦里风铃)读书
重读《安娜·卡列尼娜》:当你知道为什么而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重读《安娜·卡列尼娜》:当你知道为什么而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作者: 梦溪书谈 | 来源:发表于2023-07-19 14:03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 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公众号:梦溪书谈。文责自负。

    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年轻时读《安娜·卡列尼娜》,只看到一个婚外情的故事,人到中年重读这部小说,我却被其中的列文所吸引。

    世界文豪托尔斯泰的这部巨著,刻画了150多个人物,由两条情节线索构成。

    一条是城市上流社会的安娜与卡列宁、渥伦斯基之间的家庭、婚姻和爱情的纠葛;一条是农村地主庄园的列文和吉娣的爱情生活及列文的精神探求的线索。

    这两条主线,一个是安娜家走向毁灭的悲剧故事,一个是列文家逐渐明朗的幸福生活。

    安娜自我毁灭的悲剧,从她跳下铁轨自杀一刹那的懊悔和惊恐,可以窥见一二。

    只可惜,安娜到死都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为了什么。但是,一切都在劫难逃。

    不知因何而死,也不知为何而活。这,似乎就是安娜悲剧的根本所在。

    相反,以托尔斯泰自己为原型的列文在“活着是为了什么”的不断追问与探索中,终于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信仰。

    在他探寻人生真理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很多自己的影子。相信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得到不同的启示。

    1

    列文,这个在亲戚眼里,已经32岁,还没有固定的事业和社会地位的地主,只会养养牛,打打大鹬,盖盖仓库,是个毫无出息的傻小子。

    他爱上了一个漂亮的姑娘吉娣,当他心怀激动地去求婚时,遭到了拒绝。

    求婚失败的列文,感到痛苦又羞耻。好在时间和工作渐渐冲淡一切。他急切地盼望吉娣结婚的消息,可以彻底治愈他的心病。

    投入生活的列文,看着载歌载舞的农民愉快的生活,他开始思考自己以后过什么样的生活,是不是要娶一个农家女。

    直到他又遇到了吉娣。

    当他得知,吉娣并没有结婚,反而被渥伦斯基伤透了心,还大病了一场。

    列文曾经暗淡的心又死灰复燃了。

    他想,不论这朴实勤劳的生活多么美好,他都不要,他只要吉娣。

    但是求婚遭拒,成了他们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列文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农业经营和改革上,无奈阻碍重重,计划未能成行。

    就在他心绪不佳的时候,哥哥尼古拉来到他身边。看着消瘦憔悴一脸病容的哥哥咳个不停,似乎看见死的临近,他感到越来越害怕。

    他害怕到头来一切都要完结,一切都要死。

    可自己现在还活着。该怎么办呢?

    求婚失败,工作受阻,哥哥将死。他觉得黑暗笼罩了一切。

    似乎只有事业才是这黑暗中唯一的指路明灯,因此他需要抓住它不放。工作,成了他逃避生活的手段。

    他不知道如何活着,内心依然是迷茫的。

    列文的这种状态,和现代的我们也很相似。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只是随波逐流,每天忙忙碌碌,上班、下班。

    2

    偶然的机会,列文又和吉娣相遇了。

    他终于鼓起勇气向她再次表白,让他兴奋的是,吉娣这次答应了他。很快他们就订婚了。

    难掩喜悦之情的他,看哪里都是美好的。沉浸在幸福之中的他,对婚礼,对未来,并没有任何计划,身边的人让他做什么他都答应。

    婚前,需要做过忏悔的证书才能结婚,对于不信教的列文来说,参加宗教仪式无疑是痛苦的。

    在仪式中,他承认自己的主要罪孽是怀疑,怀疑一切,甚至怀疑上帝的存在。

    婚后,列文对工作有了更加明确的看法。不像从前,为了不让生活太无聊而工作,现在,他是为了避免幸福的生活过分单调而工作。

    除了工作,他还在写一本著作。回顾全部事业,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都变得明确了。

    身心投入地去爱,去生活,让一切好了起来。

    3

    就在他们正享受婚姻的甜蜜时,接到了哥哥病危的消息。妻子吉娣和他一起去看望临死的哥哥。

    哥哥病入膏肓的模样和死的临近,让他心生恐惧,幸好有妻子在身边的悉心照料。

    面对着哥哥的死,他还是觉得自己必须活下去,必须爱,是爱把他从绝望中救出来。

    吉娣怀孕了,生了一个儿子。列文却没有丝毫的快乐,相反只有一种难堪的恐惧。

    他唯恐这个娇嫩脆弱的小东西将来吃苦。

    直面哥哥的死亡,亲临儿子的出生,列文开始用新的信仰来看待生死。

    他模模糊糊地感觉到,他所谓信仰不仅是无知,而且是一种缺乏知识的胡思乱想。

    他不知道生命从哪里来,它的目的是什么,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他在每本书里,在每次谈话中,在每个人身上,找寻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答案。

    他处在自相矛盾的痛苦之中,竭力想摆脱出来。

    这些思想折磨着他,苦恼着他,时而轻微,时而强烈,但从不离开他。他读书,思索,读得越多,想得越多,觉得离追求的目标越远。

    他确信从唯物主义者那里找不到解答,就重新阅读柏拉图、斯宾诺沙、康德、谢林、黑格尔和叔本华的著作。

    他有时又觉得唯物主义言之有理,对自己思索问题却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

    有时觉得似乎对哲学有所领悟,但从现实生活出发,又完全脱离生活。

    他茫然若失,精神上十分痛苦。

    他想:

    要是不知道我这人是什么,我活着为了什么,那就无法活下去。可是我无法知道,因此无法活下去。

    身强力壮、家庭生活美满的列文,竟几次想到自杀。不过,他并没有自杀,而是继续生活着。

    尽管他仍然找不到答案,但当他不再向自己提这问题时,仿佛知道他是个什么人,他活着为了什么,因此就满怀信心地生活着,行动着。

    列文的这种矛盾状态,我也深有同感。

    对于活着是为了什么这种人生意义的探寻,我也经常陷入其中。所以喜欢读一些哲学书籍希望探求真理,也喜欢读一些文学书籍追寻真相。

    但总是有时困惑,有时清醒。只能一面思索,一面生活。

    4

    列文的妻子吉娣产后几个月,他们回到了乡下,结束了他在莫斯科无所事事的日子,又恢复了农业经营的日常活动。

    农活,同农民和邻居交往,家务,姐姐和哥哥委托他代管家产,同妻子和亲属的关系,照顾婴儿,和他开始对养蜂的嗜好——这些活动占去了他的全部时间。

    但当他冷静地思索一下时,又觉得这样的生活实在没意思。

    他关心这些事,只因觉得他应该这样做,这些事非做不可,好比肚子饿了要吃饭,要吃饭就得做饭一样,是天经地义的。

    他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对不对,他避免自己思考这些问题。

    反复思考往往使他疑惑不决,反而看不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他心里似乎有个英明的法官,能区别是非,分清好歹,当他的行动稍有差错,立刻就会发觉。

    他就这样活着,不知道,也无法知道,他是个怎样的人,他活在世界上为了什么,并且因为这样的愚昧无知而痛苦得想自杀,同时却又坚定不移地走着他独特的人生道路。

    后来,列文从一个农民那儿才得到启示:人活着不是为了自己的欲望,而是为了灵魂,为了上帝。人类唯一的天职就是,对上帝、对善的信仰。

    他明白了,他只能凭他从教养获得的信仰生活。答案是生活本身给的,是天赋的,是自己心灵里本来就有的。

    这让我想起,中国五百多年前的王阳明,他曾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真理似乎总是殊同同归。

    很多事情不必向外求,只需要向自己的内心去求,凭借内心的指引,自然会知道如何去做。

    这或许就是所谓的信仰。

    当一个人心中有了信仰,也许生活并不会改变什么,日子也会依旧,但即使现实生活暂时搅乱内心的平静,内心却是安宁的。

    写在最后

    “现在我的生活,我的整个生活,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每分钟不但不会像以前那样空虚,而且我有权使生活具有明确的善的含义!”

    这是本书的最后一段,是列文苦苦思索探寻后的感悟,也是托尔斯泰借列文之口说出自己的心声:生活的意义是自己赋予的!

    你赋予人生何种意义,主动权始终在你自己的手中!

    当你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共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读《安娜·卡列尼娜》:当你知道为什么而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cao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