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一位自学中医的大神,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给小白们提供几点意见,少走弯路,我这个小白在此深表感谢。
摘录如下:
一 认识中医独有的逻辑
先搭一个只是知识体系和逻辑框架,迭代式学习和螺旋式上升的方法,巩固和加强。
中医都有逻辑,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讲。
1.横向逻辑
内容框架是①《伤寒论》②《神农本草经》③《温病条辨》和④《黄帝内经》。
先学①,把②当工具书,再学③,最后再是④
途径:
倪海厦讲的伤寒论可以粗略过一遍,入门级,再听胡希恕讲的伤寒论讲座,听B站的音频,精细研读记笔记,其中可以搭配黄煌的五十味药证做工具
关于六经八纲辩证的,《病位类方方证解》可以用做学习教材
关于温病条辨,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温病学可以看看,再看胡希恕和赵绍琴的温病课程讲解。
关于医案,《经方实验录》《经方临证指南》《郝万山讲伤寒论经方故事》等,以及任应秋的《中医各家学说》等参考资料。
2.纵向逻辑
医理、治法、处方、药物,旨在出治疗的解决方案。
脉、 舌、 色 、症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而获取的信息。
3 补充一下伤寒和温病的区别
3-1 架构不同,温病偏重于卫气营血理论,用于急性外感热病,伤寒采用六经架构,外感及内热都适用。
3-2 侧重点不同,温病在于顾护津液,伤寒在于顾护胃气
3-3方剂不同 伤寒用基础方,温病多用基础方加味或独创
3-4理论基础不同 伤寒只有一部伤寒论,温病是多位医家实践综合而成,《温热论》《湿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
小贴士 南京中医大杨进教授B站《温病学》 赵绍琴的《中医温病学讲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