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火了之后,身边喜欢唐诗的人越来越多了,连发个朋友圈都要配上几句诗才行。究其原因,不是中国诗词大会让唐诗在这个时代重新得到推崇,而是唐诗一直都是中国人骨子里基因里的骄傲。
翻遍中华上下五千年,你再也找不到哪个朝代能够像唐朝那样,在文治武功和经济方面都取得极为辉煌的成就。开放包容的大唐盛世吸引了万邦来朝,科举取士的选才制度催生了大批的人才,四海咸平之下,高傲的统治阶层自然有足够的气魄和胸怀来接纳文人们的狂放不羁。后世论及大唐功绩,写道这么一点:三百年间,无一文字狱。总是免不了称一声赞。
也正是因为大唐有如斯的胸襟和气魄,才能造就浩浩荡荡五千年里最为群星璀璨的诗歌盛世。由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发出第一声感叹之后,单说诗歌就真的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唯有唐诗而已了。
唐代三百年间,青史留名的诗人有两千余人,传之后世的诗作五万多首。李白与杜甫分别成就了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最高峰,在他们身后是白居易、王维、孟浩然、李商隐、杜牧、岑参等一大批诗风迥异又同样才名高绝的伟大诗人。
曾有人言,唐代之后,诗歌衰落的一大原因就是唐诗成就太高光芒太盛,后人要写诗就免不了学唐诗,学了唐诗信心就会出问题,很难去跳出唐诗的影响去开拓出新的巅峰。唐代诗歌繁荣到极致,几乎将各类题材的诗都推向了巅峰。后人见珠玉在前,如何再超拔其外?
撇开李白飘摇仙气下的浪漫疏狂不去写,也不去碰老杜苦吟的民间疾苦世事艰难,来写写别的题材吧。
世道不好,隐居田园,以山水为乐,提笔要写之时,抬头一看,王维在念叨着“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孟浩然陶醉在“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再读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时候,只得把笔放下了。
想想世道不好,那就应该投笔从戎为国征战疆场,于是打点行囊奔行塞外,立在边关城墙之上,目睹戈壁大漠的雄浑,心有所感,脱口而出便是“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这个时候才发觉岑参的边塞诗写的是如此的悲凉壮阔,唯有置身塞外才有至深感触。
功业难封,诗作不成,念及独守空闺的妻子,只怕此时对自己是无比抱怨吧?故乡春日正好,此时杨柳依依,本该一起踏春郊游的她,此时的心情一定是“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吧?咦~这是谁写的来着,对了,是王昌龄……还写什么诗啊,还是回家去吧。
回乡路远,道阻且长,一直到了过年的时候,依然还是没有回到家乡,独自寄居旅馆之中,感慨自身悲凉遭遇,满心哀怨之下,写下了首: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此情此景,与此诗所述多么切合啊。可惜,这首诗还是唐人所作,是一个不太有名的诗人叫戴叔伦写下的《除夜宿石头驿》。
想写点怀古的,看看杜牧还是算了;想写点平民生活的,读过白居易的诗后,觉得还是不要班门弄斧了。悼亡诗元稹有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最是使人泪目,贬谪诗刘禹锡有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最是鼓舞人心……
翻翻各种情绪,似乎都能在唐诗中找到相对应的名句佳篇,这就使得后人逐渐想开了,唐诗写的这么好,我们为什么还一定要超越,直接拿来用多好啊。于是人人都爱上了唐诗,并以此为之骄傲。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不会作诗就不会做吧,能够随口吟诵几句唐诗便是极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