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Python
基本分段存储管理方式

基本分段存储管理方式

作者: HRADPX | 来源:发表于2019-07-27 23:18 被阅读3次

    前言

      上篇文章基本分页存储管理介绍了不连续分配的第一种方式——基本分页存储管理,本文继续介绍另一种不连续分配方式——基本分段存储管理方式。
    本文内容


    1 分段

      进程的地址空间:按照程序自身的逻辑关系划分为若干个段,每个段都有一个段名(在低级语言中,程序员使用段名来编程),每段从0开始编址。
      内存分配规则:以段为单位进行分配,每个段在内存中占据连续空间,但各段之间可以不相邻。
      举例说明,进程A大小为16KB,其中main函数占7KB,某个子函数占3KB,用于保存全局变量的占6KB,所以按照逻辑功能将进程A划分为3个段,每个段的逻辑地址都是从0开始的。程序运行时各个段在内存中占用连续的空间,但是各个段之间可以不相邻。

      由于是按逻辑功能模块划分,用户编程更方便,程序可读性更高。

    注:K表示数字大小,KB表示存储容量大小。1K = 1024,1KB = 1024B。

      分段系统的逻辑地址结构是由段号(段名)和段内地址(段内偏移量)所组成。
      例如,若系统是按字节寻址,用32个二进制位表示逻辑地址,如果段号占和段内地址各占16位,那么它的逻辑地址结构图如下所示。


      段号的位数决定了每个进程最多可以分几个段。
      段内地址位数决定了每个段的最大长度
      在上述的例子中,段号占16位,所以每个进程最多有216 = 64K(64 * 1024)个段,段内地址占16位,因此每个段的最大长度是216 = 64KB。

    2 段表

      和分页存储一样,为了能保证程序能正常运行,就必须能从物理内存中找到各个逻辑段存放的位置。为此每个进程建立一张段映射表,简称“段表”。


    (1) 每个段对应一个段表项,其中记录了该段在内存中的起始位置(又称“基址”)和段的长度。页表中没有页长是因为所有的页的长度都是相等的。
    (2) 各个段表项的长度是相同的。

      例如上图,某关系系统中按字节寻址,采用分段存储管理,逻辑结构为(段号16位,段内地址16位),因此用16位即可表示最大段长。物理内存大小为4GB(可用32位表示整个物理内存的存储地址空间)。因此,可以让每个段表项占 16 + 32 = 48位,即6B。由于段表项长度是相同的,因此段号可以是隐含的,不占存储空间。若段表在内存中存放的起始地址为M,则K号段对应的段表项存放的地址M + 6 * K。
      下面介绍一下上面的几个参数:

    (1) 段内地址决定了段的最大段长,上例中最大段长是7K = 7 * 210 < 8 * 210 ,所以最少需要13个二进制位就可以表示改进程的最大段长,即最少需要2个字节(16个二进制位)。
    (2) 内存4GB = 232 B ,按字编址,一个内存块大小为1B,所以共有232 B/ 1B = 232个内存块,所以内存的编号0~232 - 1,给基址分配的空间大小就需要可以表示0~232 - 1中的任何一个数,最大是232 - 1,所以需要32个二进制位,即4个字节。
    (3) 所以,一个段表项的大小就是 2 + 4 = 6B(字节)。

    3 地址的转换

      进程运行时,操作系统会将内存中PCB中段表的起始地址F和段表长度M传送到段表寄存器中。


    (1) 根据逻辑地址得到段号、段内地址。
    (2) 判断段号是否越界。
    (3) 查询段表,找到对应的段表项,段表项存放的地址为F + S * 段表项长度。
    (4) 检查段内地址是否超过段长。这是分段和分页的区别,具体后面分析。
    (5) 计算得到物理地址,物理地址 = 段基址 + 段内地址。
    (6) 访问目标内存单元。

      在分页中为什么不需判断页内偏移量是否大于页长?而分段需要判断段内偏移量大于段长?

      在分页系统中,页面大小(页长)是固定的L,如4KB = 4096,而页内偏移量W = 逻辑地址 % 页面大小L,所以页内偏移量W一定是小于L的,所以不需要判断页内偏移量大于页长。
      同理,根据逻辑地址也可以判断。如果每个页面的大小为2kB,用二进制表示逻辑地址,则末尾的K位表示页内偏移量,其余部分就是页号。例如,如果页面大小为2KB,则逻辑地址结构图如下,那么页内偏移量最大为212 - 1 < 2KB。

    对于分段存储管理的系统中,由于段长的不固定的,这就可能会有段内地址(段内偏移量)大于段长的情况,所以需要判断段内偏移量是否大于段长。拿第二节的图为例,用16位表示段内地址,即段内偏移量最大为64K,而三个段的段长都小于64K,所以需要进行判断。

    4 分段、分页管理的对比

      (1) 信息是物理单位。分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离散分配,提高内存利用率。分页仅仅是系统管理上需要,完全是系统行为,对用户不可见。
      (2) 信息的逻辑单位。分段的主要目的是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一个段通常包含一组属于一个逻辑块的信息。分段对用户是可见的,用户编程时需要显示给出段名。
      (3) 页的大小固定且由系统决定。段的长度不固定,决定于用户编写的程序。
      分页的用户进程地址空间是一维的。在确定页的大小情况下,只需要给出逻辑地址就可以定位到相应的内存地址。分段的用户进程地址空间是二维的。要标识一个地址必须给出段名和段内地址。
      (4) 分段比分页更容易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保护。
      不能被修改的代码称为纯代码或可重入代码(不属于临界资源),这样的代码是可以被共享的。而可修改的代码一般是不用于共享的,如一个代码中有多个变量,各进程并发同时访问可能造成数据不一致。
      例如,如下图,将生产者进程分为三段,其中1号段是允许被生产者和消费者共享访问的。


      如果想要将1好号段给消费者共享,只需将消费者进程段表中加入与生产者进程相同的1号段的段表项即可。

      下面在看分页存储系统中的信息共享
      同样将生产者进程分段,假设页面大小为4KB,那么分页后的共享的一号段被分为两页,同时每页还有不可共享代码,都只有一部分功能共享代码,从而就很难实现信息保护。



      (5) 访问内存的次数

    (1) 分页(单机页表):第一次访问内存——查询内存中的页表,第二次访问内存——访问目标内存单元。总共两次访问内存。
    (2) 分段:第一次访问内存——查内存中段表,第二次访问内存——访问目标内存单元。总共访问两次内存。
      与分页系统类似,分段系统也可以引入*快表机构,将近期访问过的段表项放到快表中,这样可以少访问一次内存,加速地址变换速度。

    5 小结


      本文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基本分段存储管理方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cfy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