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是一国之母,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她做了一整夜的噩梦,
醒来后卧榻上多了血肉模糊的一团。
可能是由于她的噩梦,
所以她并不喜欢她的第一个儿子,
这种感觉到她生了第二个儿子后更加强烈。
随着两个孩子的逐渐长大,
哥哥敦敦实实,
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
在父母面前唯唯诺诺,
生怕说错话。
而弟弟则玉树临风,
风度翩翩,
妙语连珠。
慢慢的,
女子有了立第二个孩子为继承人的想法。
但是一国之君开口了,
长幼有序,
且哥哥并没有犯什么错误,
废长立幼于理不合。
所以在国君死后,
哥哥顺理成章成了新国君。
女子觉得第二个儿子的封地太小,
几次三番的来找国君要求给封地,
国君也都答应了,
但是女子并不满足。
她和二儿子密谋,
打算帮助二儿子造反。
弟弟也认为,
哥哥并不适合坐在君主的位置上,
而且他认为哥哥智商低,
还是一个老好人,
他这一次的造反肯定可以成功。
但是他不知道,
哥哥不仅不笨,
而且弟弟的一切行动都掌握在哥哥手里。
弟弟带兵攻到一半的时候,
哥哥的兵已经占领他的封地,
弟弟转瞬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
强攻无望,后路被抄,
城门将破之际,
弟弟拔剑自刎。
如果看前面的故事,
我们可以看到哥哥多次退让,
弟弟步步紧逼,
最终也算自食恶果。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不是,
之前就谈到,
哥哥并不笨,
也并不是个老好人,
哥哥一直都在忍耐着,
他其实很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同样是女子的孩子,
可是女子对他和弟弟太不同了,
他恨弟弟,
他恨他多年遭受的不公平待遇,
他恨得不到应有的母爱。
在弟弟谋反的道路上,
他有很多机会可以劝阻,
他也可以用行动去制裁,
但是他没有,
因为一旦他行动了,
他就没有办法致弟弟于死地,
舆论对他不利。
他不怕弟弟谋反,
他怕的是弟弟不谋反。
在弟弟谋反的时候,
他终于等到了,
他终于有了名正言顺致弟弟于死地的权利。
没有人能指责他什么,
毕竟他一直在忍让,
是弟弟步步紧逼!
《春秋》记载这件事,
只要六个字:
“郑伯克段于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