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圣诞节,昨夜是圣诞前夜,中国人常称之为平安夜。平安夜的称谓来自于一首著名的圣诞歌曲《Silent Night,Holy Night》。我想,这首歌几乎所有的洋人都会唱,很多的中国人也都听过。但就是这首传播如此之广的圣诞歌曲,在中国和西方却有着不同的影响:中国人用它一部分的名字代替了圣诞前夜的称谓,而西方人却没有这样做。
为什么中国人不喜欢圣诞前夜这个称谓呢?为什么偏偏要换成平安夜呢?著名的圣诞歌曲就只有这一首吗?
其实,这种称谓的变换似乎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我的生日恰巧是12月24日,因此我最深有体会。记得小时候,父母都是对外人自豪的宣称,我是圣诞前夜出生的。圣诞前夜这个称谓,其实也是他们听我外婆提起的,因为外婆年轻时曾在天主教教会学校里读过书。除了圣诞前夜,在我的童年中,根本就没有什么平安夜之说,我的父母在那时也似乎没听过那首著名的圣诞歌曲。但是,当我大概上高中的时候,我就已经听周遭的大人们称圣诞前夜为平安夜了,并且还说要买苹果保平安。
我想,就是在大约10年前,这个称谓在我的印象中忽然就变了,或者说,这预示着人们开始关注圣诞节了。人们的关注应该是这个称谓变换的核心问题。因为,当人们开始关注一件他们从来就没关注过的事时,他们需要把那件事的称谓变成他们觉得最恰当的样子。比如,当我们没有关注洗脚的重要性时,洗脚只叫洗脚、或者叫泡脚,当我们后来开始关注洗脚的重要性时,它就叫足浴了。浴字似乎是一个比洗、泡都要高级的,蕴含健康哲学的表达方式。
我们需要一个称谓代替圣诞前夜,不是因为圣诞前夜不好听,它其实谈不上好听与否。它的存在强化了宗教的意义,更强化了耶稣基督的存在。然而,我们的文化对圣诞二字是有种无意识或者有意识地疏远的,它其实并不符合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代替它称谓的平安二字则不同了,那是一种祝福,一种中国人潜意识里的需求,这种需求伴随了中国人几千年。更重要的,平安二字没有我们不想要的宗教意义。于是乎,我们便广泛的称圣诞前夜为平安夜了,并且赋予这个新的称谓一个普遍的中国特色的民俗活动——买平安果(苹果)
平安果很像中国文化中的寿桃,它很多时候是要被摆的,被敬的,被装饰的,而不是要被吃的。一些时候,平安果也要和寿桃一样,要被美化。只不过,寿桃大多是被贴上或者写上寿字,而平安果则是被‘镌刻‘上圣诞、平安的洋/土符号。
在我看来,这些年,国人对圣诞节的理解慢慢变得平安夜化。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平安夜的那个晚上,而非圣诞节的当天。这可能和中西文化中共有的守岁习俗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宗教的意义被大大弱化了,平安的意义、大量无关宗教的圣诞符号的消费意义,如礼物、漂亮的装饰树等等,被大大强化了。这种转换了意义的圣诞节,其实就是我们的圣诞节,或者我们也可以称它为平安夜节?
当一些专家在批判我们对西方洋节的盲目消费时,我想说,我们对洋节的消费其实是有选择性的,而且我们正在消费的已不是西方的洋节了,我们消费的其实是我们中国人的洋人节。
所谓西方的洋节,其实就是美国人的传统节日。它大体可以分成四类。第一类是和政治有关的节日,比如,总统节(华盛顿纪念日)、退伍军人节、哥伦布节、劳动节、感恩节。第二类是和宗教有关的节日,比如,圣帕特里克节、万圣节、复活节、情人节。第三类是和伦理有关的节日,它们是母亲节和父亲节。第四类是和时令有关的节日,它们是新年和愚人节。
很显然,中国人不是所有的美国节日都过的,中国人是有选择的。那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我觉得其实很简单——被选择的节日字面上必须要有普世意义!因为字面上的普世意义可以让聪明的中国人变换节日的内在含义,从而被中国人所消费。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被许多专家吐槽的感恩节。感恩二字,字面上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感谢恩情。那它内在的含义又是什么呢?是感谢被美国人屠杀的印第安人的热情款待。很显然,我们不需要知道它的什么内在含义,我们其实可以改变它的内在含义。没错,无数的人都值得中国人感谢。父母、老师、朋友、兄弟姐妹、工作伙伴....于是,我们建立起了我们自己的感恩节,一场集体的感谢秀。
细数下,中国人经常消费的洋人节,新年、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平安夜)。它们都蕴含了哪些字面上的普世意义呢?辞旧迎新、爱情、玩笑/幽默、母爱、父爱、娱乐、感谢、平安。每一个都蕴含了浅层的人类共通意义,即便它们原有的表达方式和深层含义与我们理解的截然不同,我们都能找到抒发情感的口子。
写到此处,我能感觉到,我对于中国人为什么过洋节这个问题的观点是非常片面的。我知道,经济/市场的选择、文化的需求、国内政治的干预、甚至西方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侵略其实都可以被纳入观点中。但我想寻找最本体的原因、或者说最理想化的原因。我觉得,它也许是存在的。中国人当中现今也许真的存在有某种普世认同,正如我前面提到的辞旧迎新、爱情、玩笑/幽默、母爱、父爱、娱乐...这种普世认同的力量推动着中国人去诉求着普世文化的表达。试想,30年前的中国,人们怎么会有现在的认同?我看连一个愚人节的玩笑都开不起吧,更别说万圣节扮鬼扮妖怪了。
我想,这中国人现在拥有的普世认同其实是资本决定的,是资本带给我们泛娱乐化、也是资本带给我们心灵鸡汤、更是资本带给我们今天的洋节消费。
所以说,不要去拒绝或者不相信普世认同真的存在于中国的土壤,普世认同是西方的认同没错,它也同样是资本的认同,拒绝普世认同就意味着变相的拒绝资本。
另一方面,由于资本的介入,我觉得我们也应该提防这些普世认同。它们在中国的土壤上似乎更泛娱乐化、更消解了意义,正如我前面提到的,中国人只能窥视出西方洋节那最字面的含义,普世认同的内在含义中国人真的就懂吗?
愿我们在中国人的洋人节里永远快乐!
文by 泰伦斯与马赛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