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7
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
通过计划进行写作的过程是自下而上的,而通过卡片盒来写作则是下而上的,即提出问题、发展主题、进行写作。
其优势在于,
所有的想法都嵌入到丰富的上下文中,并且附带了可以使用的素材。
脑海里闪过的大多数想法,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具有创新性,通过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我们将更有能力做出真正的创新。
在兴趣的驱动下完成任务
在没有思路和头绪时,就贸然投入到一个长期的项目中,容易对事情失去兴趣。而如果采用灵活的组织方式,在必要的时候适当改变前进的方向,就能大大降低这种状况发生的风险。
在工作时,除了根据兴趣挑选信息,我们还可以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发掘出以前所不知道的方向,可以让我们避免失去对工作的兴趣。
把“写作”这个大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任务,就能在某个时间点及时完成任务,然后进行下一步,由此,可以实现对工作的掌控,并在必要时改变前进的方向。
我们控制自己的工作,引导其向着有趣、相关的方向发展,就不需要调动意志力强迫自己完成,不但能让我们专注的时间更长,也能让工作,真正才能成为动力的源泉。
完稿和修订
两个关键点:
第一,确保文本具有结构化和灵活性。
卡片盒非常适合酝酿各种想法,要把这些想法组织成文本,就需要确定草稿的结构,也就是要梳理一下,哪一部分不写什么,其他部分是否提到了这一内容。
在整理某个特定项目相关的笔记时,大纲类软件能帮助我们制定一个大致的结构,同时又能保持内容的灵活性。在写作过程中,结构会不断调整变化。
第二,尝试同时写多个项目的手稿,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卡片盒的优势。
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会有一些内容与当前的项目并不直接相关,但可以用在其他相关项目或以后可能开展的项目上。
这时,我们把可能用到的写作素材,都写成卡片收集到卡片盒中,就会对处于不同完成状态的多个项目产生帮助。
而当我们对这个项目上遇到瓶颈或产生厌倦时,就可以切换到其他项目上。
卢曼说,他保持高产的秘诀是,从来不强迫自己做任何事,而只做那些对他来说容易做到的事。他总是在同时创作不同的稿件,同时进行不同项目的工作。
放弃做计划才能成为专家
计划往往只关注结果,而不关注实际工作和实现实际目标所需要的步骤。
只有获得即时反馈的经验才能让我们得到成长。而把“写论文”分解成小而便于管理的任务,有助于设定可行且便于定期检查的目标。比如,每天写3条笔记,回顾昨天写过的段落,阅读某篇论文相关的文献........
我们不断获得这样的反馈,就更有可能从经验中学到知识,更准确地认识自己的工作效率。
在阅读时,我们可能发现需要阅读的其他文献;写下论点时,我们可能需要改变最初的想法,或者重新阅读尚未完全理解的文章,这些都会打乱原有的计划。
如果任务是“记一条笔记”“收集这篇文章中有趣的内容,或者”把这一系列笔记整合成一段话“就很容易完成,但如果是像”继续写那篇逾期的论文“这种不具体、不明确的任务,执行起来就困难得多。
反复修改
在修改草稿时,需要删除那些对论点没用的东西,这很艰难不舍得。这时,可以将其转移到另一个文档中,告诉自己以后再审阅,并用到其他合适的地方。
养成习惯
设定目标,只能短时间内影响我们的行为。好的意图通常不会持续太久。
要想改变长久以来的行为,并不容易。
培养新习惯的诀窍在于,不要试图与旧习惯决裂,也要指望通过意志力逼迫自己去做,而是要有策略地建立新习惯,并逐步取代旧习惯。
读完本书,希望能够养成新的记笔记的习惯,就要在阅读时,拿起纸和笔,把最重要、最有趣的内容记下来,再转化成卡片盒里的永久笔记,并与其他笔记联系起来。
只要养成了这种新习惯,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凭直觉做事,借助卡片盒这个外部大脑进行思考。
The End.
从4月15日到昨天5月16日,我读完了申克.阿伦斯的《卡片笔记写作法》。
感觉很慢,但其实也不过一个月而已,所以,慢就是快,诚不虚也。
接下来,我会结合相关的笔记软件,结合自己的思考,一点点践行书中所提到的理论。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持续关注小艾,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