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89010/46e1802928e751d7.png)
用户打开微信读书,除了展示基础的阅读数据、推荐书目外,就是“朋友在读”的相关内容,也就是看好友最近的在读内容。无论怎么更新,微信读书的首页一直保持这个功能,这也是微信读书社交性质的重要体现。
最开始,“朋友在读”的页面大概只有4~5页(4~5个卡片),也就是每次打开APP,最多展示4~5个相关朋友的阅读情况。随着APP的发展,“朋友在读”展示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但用户往后看的动力却会越来越小:既然看不完,那就不看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高用户浏览量,微信读书最近更新了一个很小的功能:
![](https://img.haomeiwen.com/i2889010/91ccdd2ed6d5a74e.png)
在页面中,增加了一个显示内容数量的按钮:在第一页时显示数字9,每往左滑一个内容(或点击箭头),数字就减1,直至最后不显示数字内容,只显示箭头符号,且数字只会随着左滑减少,不会随着右滑增加(操作不可逆)。
关于这个,柴主有两点思考:
1.参考进度条的设计。人们对于事情的进度越有把握,完成事情的动力就越大,这也是进度条的设计初衷。如果因为内容是无穷尽而导致用户的浏览意愿下降,那就把内容变成“有穷尽”,将每一步分解出来,将完成度实时传递给用户,降低用户的心理负担,提高操作性。
2.参考小红点的已读设计。小红点利用的是人们对消除红点的强迫症,而微信读书的已读设计利用的是人们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当知道操作的意义后,无论是否想看具体内容,用户都有想要将数字消除的欲望,就会持续点击按钮直至数字消失。
小结
很多内容型产品会以瀑布流的形式向用户展示内容,内容像水流一样源源不断,用户不知道下一个展示的是什么,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到尽头。正是这种未知的不确定性,才会让用户对产品“上瘾”。
而工具型产品,则是以提高用户效率为主旨,所以要在用户使用的过程中,以“确定性”的设计给用户明确的反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