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权是按严密的宗法制度组织的,等级森严,上下尊卑的地位不可逾越,完全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规定地位的尊卑。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朝代如何更迭,这个“宗”,基本核心是绝对不会改变的,哪怕是少数民族当政的金、元、清朝,这也为儒家思想中,尤其董仲舒独尊儒术的父为子纲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由此推彼,天下百姓都应该是君王的万千子民,君王的职责自然是以保证百姓的安居乐业为首,后以权利地位为重。
慢读《诗经•国风》至今,我发现其中有不少讽刺诗歌,对国君、官员的行为讽刺,百姓用最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不过夸赞的诗歌并不是很多,这样的心理其实我们现在依然存在。如果在《诗经》中赞美出来,足以见得子民对国君十分拥护。
那么子民会拥护怎样的国君呢?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鸤鸠在桑,其子在梅”,“鸤鸠在桑,其子在棘”,“鸤鸠在桑,其子在榛”,四章皆以鸤鸠起兴,鸤鸠就是如今的布谷鸟,雌鸟是位用心的母亲,孩子众多,但是它在喂养时并没有偏三向四,而是一视同仁,尽心让每一位孩子得到同样的关怀,说起来比较容易,其实生活中能够做到如此,父母也会觉得很艰难,而父母的不平等对待,会给孩子留下终生的隐痛伤疤,永远无法愈合。在鸤鸠母亲的关怀下,子女们才可以茁壮成长,早日独立成才。
鸤鸠起兴,就是要引出一国之宗,一国之主,对任何子民或者对任何地方也要一视同仁,不可以厚此薄彼,避免造成社会的贫富悬殊,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减少国家社会中一切不稳定的因素,这样国家才可以稳步向前,百姓的生活才可以幸福安康。因此,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流芳百世的君主大都从过往经验教训中学习了制衡的法宝。
除此之外,国君自身的品行也会子民做出更好的示范作用,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淑人君子,其仪一兮”,“淑人君子,其带伊丝”,“淑人君子,其仪不忒”,“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毫不掩饰对君王的称赞,发自内心的拥护,“淑人”,多么亲切的称呼,国君与子民之间没有任何隔阂,亲切仰慕。若是对外来介绍自己的国君,那也是满心的骄傲,“瞧,这就是我们贤明高尚的君主”,都说众口难调,而如今上下齐心,君王首先要走进百姓子民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心中。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其带伊丝,其弁伊骐”,“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正是国人。胡不万年”,对某个人心里喜欢,那便是处处欢喜,他的优点自不用说,不足也可以忽略不计的。国君对子民内外一致,一心向民的心,自始至终从没有改变。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为民者,终日辛劳。为王者,站在权利的最高点上,也并不轻松,他们身上的责任更重,是全部子民的身家性命。
淑人君子,要不惧、不骄、不惰、不昏、不愚、不慌,修身养性,方可成其一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