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重度电影患者,如果可以选择回到过去的某个时候,笔者会毫不犹豫的时间一定是1994年。
回到1994从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到了1994年,世界电影刚好迎来了百岁诞辰。
卢米埃尔兄弟最著名的影片《火车进站》
而对于影迷而言,1994年更是一个神奇的年份,有影迷称之为“黄金年”。
IMDB TOP 250当中,1994年出品的片子有6部;豆瓣TOP250当中,则有12部之多,其中《肖申克的救赎》更加是至今雄踞网友投票排行榜的排名影史第一。
那一年,无论是正在成为全球电影市场引领者的好莱坞,还是文艺殿堂级的欧洲电影节上都诞生了一批日后名垂影史的大师与经典。
当时,特效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大行其道,导演和演员们拍出高质量影片的唯一办法就是走心!全球各地的影人似乎都卯足了劲头,交上人生最好的电影作品。
美国篇
九零年代初期的世界影坛,好莱坞奉行高度娱乐化和商业化的大片概念正在全球掀起了商业大片的浪潮,已经一步步成为世界电影文化中心的好莱坞电影在1994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
环顾这一年的美国影坛,最为影迷津津乐道的还是发生在次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被无数人引为经典的神片们在这一年的奥斯卡上狭路相逢。
在这届奥斯卡的入围提名的名单里的电影包含了:《狮子王》、《燃情岁月》、《夜访吸血鬼》、《生死时速》、《饮食男女》、《暴雨将至》、《烈日灼人》、《真实的谎言》、《变相怪杰》……
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这一届的最佳影片却堪称影史竞争最激烈的一届,最终得奖是《阿甘正传》。
此外,跟它一同入围提名的则是:《肖申克的救赎》、《低俗小说》、《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这样名垂影史的佳作。
即使口碑最差的《机智问答》,时至今日在豆瓣上也有7.9分的高分。
话说回来,如果放到近两年的屡次被称“小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估计早就没有《月光男孩》《爱乐之城》什么事儿了。
所以,直到今天还有人在争议,这一届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到底该颁给谁?
但笔者觉得,《阿甘正传》之所以获得奥斯卡是因为在那个年代的美国人正需要阿甘精神。
除去阿甘扮演者汤姆·汉克斯本人神一般的演技不说,这部电影也恰恰是一部非常符合美式主旋律的电影,影片通过主角阿甘的传奇人生,影射了差不多半个世纪的美国历史。
男主角阿甘的成长与奋斗经历一度成为“美国梦”的代名词,不仅在当年的美国引起了轰动,同样也赢得了学院派评委们的认可。
在电影当中,阿甘的母亲所说的那句经典台词,也被无数人铭记在心,成为影响了后来不少年轻观众的座右铭: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是的,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那样,结果有时候会出人意料。
《阿甘正传》在当年的奥斯卡典礼上大获全胜,却也造成了“奥斯卡史上的最大冤案”——这部由弗兰克·德拉邦特执导的《肖申克的救赎》在当年的奥斯卡上获得了7项提名,却最终颗粒无收。
这部影片对对人性的探讨和对希望的歌颂而被无数人铭记,关于这部影片有一句很经典的评价:
“这是一部男人必看的电影。”
电影的主人公银行家安迪被诬陷杀人而被关押进了最严酷的肖申克监狱,长达十九年的牢狱生涯,但安迪从未放弃过希望。
回到1994《肖申克的救赎》 豆瓣评分:9.6分,豆瓣 TOP250 NO.01
当安迪通过下水管道逃出肖申克监狱之后,在大雨中张开双臂呼唤那句“自由”的场景,想必所有影迷都不会忘记。
一直到今天,只要随手搜索一下各类电影榜单,这部影片必定是高居前列。
不过让人唏嘘的是这部在当时投资高昂的监狱剧情片,在当年公映之后不仅票房失利,更在当年最佳影片的角逐当中惜败于《阿甘正传》。
但是真正的经典会随着时间而迸发出永恒的魅力,这部影片在随后凭借着音像制品的发行居然成为影迷心中的经典,并常年盘踞北美录像带租赁排行榜首的位置。
更令人称道的则是,在其后的很多年时间里,凭借着影迷间的口口相传,这部当年默默无闻的作品,被影迷们一人一票把《肖申克》推上了IMDb网站影史第一片的宝座,至今巍然不动。
而且,这也是第一次由影迷评选出的影史佳作。
从这部电影开始,电影好坏与否的标准再也不只是专业影评人与电影节评委才可以决定的了。
值得一提的是,时至今日的IMDb影史最佳250部电影里,前十名里只有两部影片在同一年出品——除了《肖申克》之外,还有同年出品的这部名列第五的《低俗小说》。
1994年,刚过而立之年的从录像店员这一很有前途的职业转型成功的导演昆汀·塔伦蒂诺,在凭借着处女作《落水狗》在影坛展露头角之后,随即推出了自己的第二部长片。
从片名就透露着导演本人的“坏品位”,昆汀在这部作品当中继续释放自己体内“电影顽童”那与生俱来的洪荒之力。
影片中所使用的各种神级长镜头和环形叙事结构与多角度叙事的手法,曾经影响了无数后来者导演。
想必很多影迷也跟笔者一样,初看这部影片的时候看得云里雾里,后来随着剧情推进却越看越喜欢,电影当中每个角色的身上都有着美好的品质,却都无可救药的走向了黑暗与迷茫,这正是昆汀电影的独特魅力所在。
而昆汀的牛逼之处在于它能够把整个故事拆分成几个段落,各个段落不分首尾,互补结构,开头和结尾相连,暗示了现实中类似影片中的情节总在发生,永不停歇。
回到1994《低俗小说》 豆瓣评分:8.7分,豆瓣 TOP250 NO. 65
从这部电影开始,昆汀的电影风格开始确立。“昆汀有三宝,叨逼足控配乐叼”成为了影迷间的笑谈。
欧洲篇
或许是昆汀的光芒太闪耀,以至于连一向苛刻欧洲电影节评委们也为之折服,当昆汀从评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手中接过戛纳金棕榈的时候,那一年全世界都在膜拜他。
1994-2014|《低俗小说》20年后重聚戛纳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波兰电影大师克里斯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是当之无愧的抗鼎之作。《蓝白红三部曲之红》
作为《蓝白红》三部曲的完结篇,红色象征着博爱,电影用诗画一般的电影语言探讨了人性这个永恒的主题,《红色》沉淀着大师全部生命的经历、体验和思考。
《蓝白红三部曲之红》 豆瓣评分:8.7分
当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拍完《红色》之后,他便向外界宣布“不会再有下一部了”。
从此,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永远退出了世界影坛。
既然说到了戛纳电影节,不能忽略的是当年的欧洲影坛也呈现井喷的势头。
一向以浪漫文艺著称的法国电影届居然出现了一部师法好莱坞商业电影的“杀手悲歌”。
笔者当年就对娜塔莉·波特曼在《这个杀手不太冷》当中最具灵性的表演印象深刻,而杀手莱昂与孤女玛蒂尔达之间那若有似无的感情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内心。
《这个杀手不太冷》 豆瓣评分:9.4分,豆瓣 TOP250 NO.02
导演吕克•贝松用一段杀手的自我救赎的故事,将温情注入在暴力元素当中。
虽是套用好莱坞的类型片叙事风格,却从头到尾都充满了法国影片的细节魅力,而且,不可否认的是这部电影的确成为导演吕克·贝松在艺术与商业之间平衡把握的最好的作品!
大陆篇
1994年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同样是不平凡的一年。
中国分账引进的第一部奥斯卡影片《亡命天涯》,让国人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好莱坞的商业电影,在其后的二十多年里“进口分账大片”一度成为华语电影市场最重要的票房收入来源。
中国大陆第一部引进分账大片《亡命天涯》
不过,在1994年的中国影坛,华语电影人们尚且没有陷入对票房的盲目追逐当中,真正的好电影还是要凭借着过硬的素质和导演讲故事的手艺而令观众走进影院支持。
混迹于第五代导演片场里的姜文在那一年,带来了自己的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
影片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通过一个青少年的故事描画出了一个时代和一个国家的混乱和成长,充满了黑色幽默和对政治的反讽,又仿佛是每个人童年的真实写照。
《阳光灿烂的日子》 豆瓣评分:8.7分,豆瓣 TOP250 NO.78
少年马小军之烦恼包裹氤氲的是大院子弟出身的姜文视角下的时代叹息,导演姜文借用电影中无处不在的荷尔蒙气息与生猛真实的青春痛感完成了对一代人的追忆与挽歌。
影片上映之后不仅在当年的中国影坛收获了五千万的票房,列为1994年华语电影票房榜第一,更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把夏雨送上最年轻的威尼斯影帝的宝座。
而被誉为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的国师张艺谋则在1994年带来了自己职业生涯“最好的一部电影”——《活着》
《活着》是一幕幕中国农业社会里每天都在发生着的悲喜剧的集合、
这部电影让观众跟随主角的经历去感受时代所赋予人们的伤痛,随之无所顾忌地大笑或流泪,可是在大喜大悲过后,总觉得“活着真是不容易”。
《活着》 豆瓣评分:9.0分,豆瓣 TOP250 NO.40
那时候的张艺谋才华横溢,在2个小时里用镜头表现出作家余华原著当中福贵一生遭遇的长达几十年的更迭,丝毫不逊于原著对人性和人生的探索,体现出了一位大师级导演的功力。
不过,当年此片却遭受评论界冷遇、抨击,始终未被列入张艺谋代表作品。
而且其后更因影片中部分情节涉及政治映射而始终未被获准在国内公映,但这些都不妨碍《活着》成为最经典的中国电影之一。
港台篇
“在1994年的5月1号,有一个女人跟我讲了一声生日快乐,因为这一句话,我会一直记住这个女人。
如果记忆是一个罐头的话,我希望这一罐罐头不会过期;如果一定要加一个日子的话,我希望它是一万年。”
关于1994年的电影台词,这段话一定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
当王家卫写下这段台词的时候,他或许不会想到的是,仅仅相隔一年之后,便有一位天马行空的演员把这段文艺深情的台词进行无厘头颠覆。
1994年到底有多神奇?
神奇到江湖上盛传的“拍片慢到投资方破产”的王家卫居然在这一年同时拍出了两部电影《东邪西毒》、《重庆森林》,二者皆成为影迷们日后心中的经典。
《重庆森林》 豆瓣评分:8.6分,豆瓣 TOP250 NO.85
从这两部电影开始,王家卫特立独行的创作方式,和近乎诗意的影像风格,意识流加后现代文艺腔作风、MTV似的恍惚镜头,街头流行的酷表情、古龙式的短句格言,以及电影中无处不在流露的怀旧情调成为影迷们最挚爱的电影风格。
同样不可不提的是在这一年,华人导演李安拍摄了“父亲三部曲“当中的最后一部《饮食男女》(前两部分别是《推手》和《喜宴》)。
和前两部一样,李安在《饮食男女》中热烈地讨论着中国人社会中传统与现代的撞击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饮食男女》 豆瓣评分:9.0分,豆瓣 TOP250 NO.63
在这部电影当中,导演李安用父女这种中国社会里的传统家庭关系来探讨中国社会当中的隐性伦理问题,借由片中无处不在的中国美食,观众嗅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在现代中国人社会的另类解释。
关于1994年诞生的经典电影还有太多,篇幅所限,笔者也只是选取了部分来为大家推荐。
有些时候非常珍贵的艺术精品会在一段时间内呈井喷似的大量出现,你很难解释其中的原因,但不能不承认有些时候一个普通的年份因此而具备了经典的重量。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再回头来看那个神奇的年份,依然是世界电影史上光芒最为闪耀的一年,而纵观影史,这样的年份其实有很多,而像1994年这样为大众所认可折服的也仅仅这一年而已,至于原因嘛。
也许真的如同评论家们由衷赞叹的那样:
那一年,也许上帝想看电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