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手机看短视频的时候并不觉得手累,因为注意力被吸引了,对身体释放的信号就容易没有反应。
拿起手机要写东西的时候,就觉得手腕也疼,手指头也没力气。这是这几天对手的过度不当使用导致的。之前没察觉,现在吸引注意力的事情没了,注意力回到自身,这些痛苦的报警信号才发挥了作用。
对,痛苦,这才是原本的标题。可不想让这样的标题带给那些只看标题的人不舒服的心理感受,就安装了一个开头。
痛苦来自过去,来自未来,作用与当下。所以就单纯的当下来说,痛苦并不存在。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尚未到来,当下的感觉转瞬即逝,当下所承载的痛苦也就转瞬即逝成为过去。那么何来痛苦。
所以除了逃避,思考也能缓解痛苦。当思考的时候,哪怕是思考痛苦本身,具体的感受被转化为抽象的概念进行处理。抽象的概念,比如“痛苦”这个词,就会对具体的痛苦的感受带来巨大的稀释。
优生优育是个抽象概念,对具体的我那个尚未降世就被优生掉的可能是弟弟或者妹妹的生命来说,是巨大的不幸。约伯可能觉得与其活着痛苦,不如不出母胎,可在我看来那任然是不幸。
不知道为什么会想起这个许多年前母亲无意间跟我提起的往事。那时候她也非常惋惜,可为了保住国营单位的工作,她和父亲屈服了。我听了以后也非常惋惜。
现在鼓励生育,人们提起以前的计划,或者调侃或者谩骂,还有像我这样的愤怒。但终归因为讨论的是一个概念,这些情绪都被巨大的稀释,没人能明白彼时我母亲的痛苦。甚至母亲本人在那次提起这件事的时候,也显得那么的轻描淡写。
最近认识很多人都在推崇逻辑和批判性思维。在我看来有些过犹不及,可能因为我们以往太缺少这些了吧。完全遵从逻辑,事情会变得过于机械化。
比如我写这篇文章,一开始的话题是说痛苦,可写着写着,关于未曾出世的弟弟妹妹的念头自己浮现了出来。我把这个念头写下来,并没有什么逻辑。
想写的是痛苦,不过让我又想把痛苦写出来的却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情感。那是一种温暖。
老刘用敲碎完整的镜子来形容,让我觉得他比我还懂我。我都没想到这么好的比喻。
我没听过那首歌,也不太知道那个意象原本想表达什么,可它就是很准确地展现出我经常对自己做的事。
另一位很了解我的朋友多年前曾经用一个心理学的词汇形容,说是自毁型人格,也挺恰当。就是好像见不得自己好,稍微好一点就会别扭,潜意识里就会想破坏这种好的状态。
这不合理,人怎么会不想自己好呢?
确实不合理,意识层面一定不是这样。偏偏这又被很多次我那些让人难以理解的行为所证明。
一面完整的镜子,为什么样打碎它?
对打碎镜子的人来说,如果能说清楚这个问题,他可能就不会把镜子打碎了。
老刘要来,我还是很开心。为了看他的游记,我也愿意补罚款。虽然现在没什么钱,不过这种消费显然也是没逻辑的,但基于我对逻辑的态度,这种行为就有了合理性。
说了半天还是在人的层面,在上帝哪里我依然一无所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