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ene4
回到家的时候,钱包里只剩下一把钢镚,而《洛克菲勒给儿子的三十八封信》则永远地留在了某个遥远的工地上。
市中心的家门前依旧堵着车流的长龙,回家的感觉当真恍如隔世。
回家后第一件事是找了一张废纸,往纸上写下将要说的句子。
“周老师您好,我是您一个学生,刚刚实习回来,因为……”
反复写了又划掉,用去了一个上午。中午的时候,我终于拿起电话,拨通了导师的电话号码。
“喂?”
“周老师您好……”我瞪着桌上那张纸,一字一句地朗读写好的句子。半句还没念完,电话对面的人打断我,道:“周一来上课。”
周一去了学校才知道,原来我们这组每个人都接到了不给毕业的警告,一群人匆匆赶回,我还是回来得最快的!
周老师自称“老周”,建筑系副教授,比我矮半个头,瘦得皮包骨,说起话来有着建筑系独特的腔调。
集“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建筑系,总有一种遗世独立式的骄傲。这种骄傲出现在建筑系的教授,助教乃至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身上。
即使像我这种建筑读五年未能入门者,亦沾染此气,实在是可笑而不可取。
等到我与同组另外三人并排站在老周面前时,老周慢悠悠地喝着茶,挨个打量我们。
“你干嘛去了?”
“实习。”
他停在我面前,“我还以为你被传销组织骗进去了呢,毕业设计带了吗?“
我磨磨蹭蹭地把一个晚上赶工的图纸拿出来。
老周漫不经心地道,“你这样还想毕业吗?”
结果是当天下午,我在老周的办公室里坐定,开始画图。
也许是经历了工地上的事吧,再次回到电脑前办公,我明显地认真了起来。在老周的办公室里埋头画图,不知不觉就能过掉一天。在最初的一周结束,老周从我的背后走过,评论道:“太差,你真的学过建筑吗?”
我那时应该是相当玻璃心的,自认为已尽最大努力在做,却得到这样的评价。我认为这是夸大其词。
于是我把第一周画的东西统统删去,第二周重新开始。
“看来你是真的什么都没学过。”第二周结束,老周如此评价到,反身到办公室里拿出一本书扔在我面前,道:“拿去抄。”
接下来的几周,我真正意识到自己在建筑设计上,根本就是门外汉。这毕业前的一个月学到的东西,恐怕超过五年大学的总和。等到毕业设计交完,老周对我说道,“你这样的水平,至少还要跟我三年才能出师,你给我保证,在我这里干三年再走。”
老周接着又说,“你还可以顺便来我这读个研究生。”
我受宠若惊。
我有时会想,人的命运也许是不受主观意识控制的。在琐碎的日常里,命运看不见摸不着,令人怀疑其存在。而当命运出现时,推动人作出选择的原因,却早已埋在每一个看上去不起眼的日常里。我后来无数次回想,如果我按照自己的保证,在老周的庇护下度过三年,我的人生会不会完全是另外一番模样。
这个问题永远不会有答案。
网友评论